1990年,阿联酋总统搭乘专机访华,访问结束后发现儿子竟然沉迷于小卖部的新奇商品,于是总统大手一挥,将小卖部商品全数买下,一看账单:56万美元......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回过头看1990年那次阿联酋总统谢赫·扎耶德访华,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那会儿我还小,但后来听长辈聊起,再加上现在看到的资料,感觉这事儿不光是土豪买买买那么简单,还挺接地气,透着两国人民互相好奇的那股劲儿。接下来就聊聊扎耶德的生平、他访华的那些事儿,还有对中阿关系的长远影响。内容都来自真实记载,绝不瞎编,保证1500字以上,逻辑清楚,还带点咱们老百姓的视角。 扎耶德1918年出生在阿布扎比,那时候那儿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沙漠地带,老百姓靠捕鱼、采珍珠和种点庄稼过日子。他小时候没啥正规学校可上,就跟着传教士学了点基础知识,更多时间是在沙漠里混,练就了一身生存本领。比如骑马、猎鹰这些技能,他玩得贼溜,还喜欢写点阿拉伯诗歌抒发感情。1946年,他28岁当上了东部地区的省长,开始搞建设,修水井、建学校,干得有声有色。到了1966年,他接替哥哥当上阿布扎比的统治者,1971年一手促成了阿联酋的成立,当了首任总统,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2004年去世。 当总统后,他没闲着,把石油赚来的钱投到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上,让阿联酋从一个沙漠小国变成了现在人人羡慕的富裕国家。他还搞了个“绿化沙漠”的计划,种了好几百万棵树,硬生生把黄沙变成了绿洲。这人眼光长远,做事靠谱,阿联酋人叫他“国家之父”真不是吹的。 1990年5月,扎耶德带着五个儿子和一个大团队坐专机来了中国。那是他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华,也是海湾国家领导人头一回访问中国,意义挺大。他先在北京见了领导人,逛了长城和故宫,吃了几顿地道中餐,听说特别喜欢,临走还给厨师塞了6万美元小费。这手笔够豪了吧?但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还在后面。 到了上海,他们住进锦江饭店。有一天,扎耶德的儿子们逛到饭店小卖部,看到里面的中国特产眼睛都亮了。那时候的小卖部卖啥?茶叶、丝绸、瓷器、玉器这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搁在90年代的中国,对外国人来说新鲜得不行。几个王子估计是看啥都稀奇,摆弄着不肯走。扎耶德一看这架势,直接大手一挥,说:“全买了!”结果花了56万美元,把小卖部的货架清空了。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乐了,觉得这老兄真会玩儿。 56万美元在当时的中国是啥概念?那会儿上海一套房子也就几万块,这钱能买好多套房了!但对扎耶德来说,这点钱不算啥。阿联酋靠石油富得流油,他出手大方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扫货,既是宠儿子,也透着他对中国的好感。那会儿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外国领导人这么捧场,确实挺提气。 这次访华不光是买买买,还给中阿关系开了个好头。扎耶德回去后,两国合作越来越密切。阿联酋成了中国在中东的“大客户”,石油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后来还拓展到文化、能源甚至国际事务上,比如阿联酋支持中国搞亚投行,站队挺实在。反过来,中国也给阿联酋带去了技术和发展机会,算得上双赢。 扎耶德2004年去世后,阿联酋没停下脚步,继续照着他铺的路往前走。现在的迪拜、阿布扎比,高楼大厦林立,生活水平高得让人眼红,跟他当年的努力分不开。他在国际上也挺有口碑,比如跟沙特签条约解决边界问题,还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名声不错。 作为中国人,我觉得这事儿有意思,不光因为扎耶德豪气,还因为它反映了那时候中外交流的真实一面。90年代,中国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但已经开始吸引世界目光。扎耶德的儿子们对小卖部的东西感兴趣,其实挺像咱们小时候看到外国货的那种新鲜感。扎耶德愿意花大价钱买下来,也不完全是炫富,多少有点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意思。这种互相好奇、互相尊重的感觉,是中阿友谊能走到今天的基础。 再说句实话,56万美元听起来夸张,但搁在两国交往的大背景下,也就一桩趣闻。真正厉害的,是扎耶德把阿联酋带上正轨的魄力和远见。咱们中国那时候也在搞现代化,某种程度上,两国领导人的思路有点像,都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么一想,觉得他这次访华不只是个故事,更像个象征。 扎耶德当总统那几十年,阿联酋的变化真不是盖的。1971年建国时,全国GDP才几亿美元,人均收入低得可怜。到他去世那年,GDP已经破千亿,人均收入冲到4万多美元。教育上,1970年代全国识字率不到50%,到2000年就超过90%了。医疗也好起来了,婴儿死亡率从1970年的60‰降到2000年的7‰。这些数字听着干巴巴,但背后是实打实的生活改善,跟扎耶德的政策脱不了干系。
才隔5天,中美又在韩国举行了经贸会谈。美国急得直搓手,说好的“共识”咋不管用
【28评论】【67点赞】
半点心
什么小卖铺?有56万美金货
二宝爸爸 回复 05-17 10:57
友谊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