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76岁的于凤至不顾众人的反对,以每坪50美金的价格买下了国外一片荒凉的绿地。没想到6年后,她最终以每坪3万美金的价格卖出了这块地。
1973年深秋的洛杉矶郊外,76岁的于凤至踩着枯黄的杂草走进一片荒地。
此地位于迪士尼乐园两公里外的土地布满碎石,零星散落着生锈的铁皮桶,连当地农民都懒得打理。
远处的游乐园传来孩童嬉闹声,她望着天际线上高耸的灰姑娘城堡,从手提包里掏出卷尺丈量土地。
随行的律师反复劝说这里不适合投资,毕竟全美国的地产商都在追逐市中心黄金地段,没人会在游乐园辐射区外冒险。
于凤至摸着干裂的泥土突然发问:"迪士尼每天有多少游客?"
没曾想这一问题竟成为商业传奇的开端,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虚假繁荣,银行拼命放贷制造购房热潮,普通民众跟风购置房产,却忽视了迪士尼这类文化地标带来的隐形价值。
于凤至顶着亲友劝阻,以每亩50美元白菜价签下买卖协议,签约当天,卖地老农特意送来南瓜派,暗笑这位中国老太太不懂行情。
没人注意到迪士尼开业八年间游客量激增三倍,更没人在意乐园周边三公里内土地价格每年上涨12%。
于凤至在签约后雇人栽种耐旱灌木,修建简易停车场,把荒地改造成可供野餐的临时休憩区。
这些投入在同行看来纯属浪费,殊不知她正用最低成本维持土地基础功能,等待资本市场的蝴蝶效应。
而转机出现在1979年圣诞季,迪士尼单日客流首次突破十万大关,凯斯尔旅游集团的市场调查员在乐园周边兜转三天,最终敲响于凤至家门。
谈判桌上,对方代表盯着她亲手绘制的客流增长曲线图,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经过五轮拉锯,这片改造过的绿地以每亩3万美元成交,六年时间实现600倍增值。
签完合同的于凤至继续喝着茉莉花茶,仿佛刚才谈成的不是千万美元生意,而是菜市场里讨价还价买了两斤菠菜。
不过,此次商议的胜利绝非偶然,于凤至幼年跟随父亲于文斗走南闯北,东北首富家的账房先生手把手教她打算盘,十三岁就能独立核算商行季度流水,嫁入张家后虽收敛锋芒相夫教子。
但在沈阳城经营慈善医院时就显露出管理天赋,连宋美龄视察时都赞叹其统筹能力。
1940年赴美治病期间,她硬是靠着查字典读完《证券分析》,在华尔街用五千美元本金滚出百万财富,被当地媒体称为"穿旗袍的巴菲特"。
当别人盯着财务报表时,她研究游乐场门口的冰淇淋销量,当分析师争论地皮容积率时,她统计停车场车牌所属州份。
这种从生活细节捕捉商机的本事,源自商贾世家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就像她父亲当年在辽河码头,能通过船工绑货物的手法判断货运行情波动。
晚年的于凤至在比弗利山庄购置三处豪宅,其中两栋特意保留张学良喜爱的中式庭院布局。
1990年春天,93岁的她躺在病床上整理保险箱,最后一格抽屉里锁着迪士尼地块的原始地契。
护士听见老人喃喃自语:"当年那些笑我傻的人,现在该明白土地不会骗人。"
窗外加州阳光正好,照在房产文件泛黄的纸页上,映出半个世纪前钢笔写的成交价,每亩50美元,字迹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