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神枪手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包围,只剩一颗子弹,这时,他很为难: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做出的举动令人佩服。 1939年,王凤麟还是鲁中军区赫赫有名的神枪手。身高1.82米的他,百发百中,敌人闻风丧胆。然而,在一次伏击战中,他的左腿被日军炮弹炸断,鲜血染红了山坡。 战友们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可他却咬着牙对卫生员冯文秀说:“只要我还能拿枪,敌人就别想踏过这条防线!” 鲁中军区白备伍主任亲自为他设计了一条枣木假肢,重达7.5公斤,牛皮绑带勒得残肢血肉模糊,走一步都钻心般疼。 可他硬是靠着这假肢,17天后重新站上了战场。战友刘厥兰回忆:“他走路时,假肢摩擦得血都渗出来,可他从不吭一声。” 王凤麟随身带着一本手抄的《爆破技术手册》,那是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抄下的笔记。 每一页都写满了他的心得,他常说:“打仗不光靠枪,脑子也得是武器。”正是这份执着,让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指挥员,带领部队在马鞍山顶与敌人周旋。 1942年11月,马鞍山保卫战打响前夕,叛徒唐云三的背叛让一切急转直下。这个原矿区把头、会说日语的男人,穿着黑色绸缎棉袍,戴着金丝眼镜,将八路军的布防图和指挥部位置全盘卖给了日军。 据目击村民张德贵回忆:“那天他从山上下来,嘴里还哼着小曲,像是干了什么得意的事。”日军第59师团迅速集结,2000余人围困马鞍山,三面绝壁让王凤麟和他的战友们无路可退。 弹药告急,山顶储存的200发子弹和40枚手榴弹很快耗尽。王凤麟果断下令:“没子弹,就用石头砸!”他们选定直径15-20厘米的石灰岩,在崖边垒起三处“飞石阵地”。 战士们咬着牙搬石、投石,一天扔下2000多块,最大杀伤距离达120米。日军战报记载:“这些石头如雨点般砸来,我们的士兵被砸得头破血流。” 日军战地记者小林清甚至在《朝日新闻》中称此战为“石头战争”。可即便如此,日军的火力依旧步步逼近,包围圈越缩越小。 到了11月下旬,战斗进入白热化,王凤麟和战友们几乎弹尽粮绝。山风刺骨,战士们饿得啃树皮,渴得喝崖壁上的冰水。他知道,援军短期内无法赶到,而日军的攻势却越来越猛。 手中只剩一颗子弹,他站在玉皇顶,望着山下敌人的军旗,内心挣扎如刀绞。是把这颗子弹留给冲上来的敌人,还是留给自己,免受俘虏的屈辱? 悬念在此刻达到顶点。最终,他选择了将子弹留给敌人。他对身边仅剩的几名战友说:“咱们不能白死,总得拉几个敌人垫背!”他用刺刀蘸着锅底灰,在一块军装布条上写下遗言:“身残志不残,宁死不降敌。” 随后,他将布条绑在悬崖绳索上,让战友们趁夜色突围,自己则留守阵地,准备最后一搏。 王凤麟最终没有等到援军,他在马鞍山顶与敌人展开最后的肉搏战,壮烈牺牲。他的枣木假肢和那块写满遗言的布条,后来被战友们找到,送到了淄博博物馆,成为后人缅怀他的见证。 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开辟“学习王凤麟精神”专栏,号召全国战士学习他的顽强意志。甚至在1950年,他的“巷道爆破法”还被应用于成渝铁路建设,延续了他战斗时留下的智慧。 站在今天回望1942年的马鞍山,你仿佛还能听到那山石爆裂的声音,看到王凤麟拄着枣木假肢、目光如炬的身影。他用生命告诉我们:即使只剩一颗子弹,即使身处绝境,人的意志也能成为最强的武器。 (信息来源:淄博日报2019-04-09——宁死不屈王凤麟,马鞍山上献忠魂)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