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人丢大发了!”5月23日,安徽一女子买榴莲,挑了几个都被老板告知没熟,并推荐女子买开口的,女子怀疑老板让她买熟过头的,就出言质问了几句,不料,老板竟变脸表示不卖给女子了,女子离开时,还遭到老板的谩骂,网友:开口的都快坏了,真把顾客当傻子了! “你懂不懂榴莲?这一堆都是不熟的!开口的才是好货!”5月23日,安徽某水果市场内,一位榴莲摊主冲着顾客的怒吼,揭开了水果行业最隐秘的“宰客套路”。 一名女子在挑选榴莲时,因拒绝购买摊主极力推荐的“开口榴莲”,竟被当众羞辱“不懂行”,甚至遭谩骂驱赶。这一幕被围观者拍下上传网络后,瞬间点燃舆论——原来那些金灿灿的“开口笑”榴莲,竟是商家处理变质水果的“财富密码”! “我挑的榴莲,老板挨个敲了都说没熟,非要我买已经裂口的。”当事人李女士(化名)回忆,当天她本想选购一颗新鲜榴莲,但摊主反复强调“没开口的至少再放一周”,并指着裂开的榴莲称“这种果肉饱满,现在吃正好”。 当李女士质疑“开口榴莲可能熟过头”时,摊主立刻变脸:“我做这行十几年了,你比我懂?”见李女士仍坚持要未开口的榴莲,摊主突然甩出一句:“不买就走!别耽误我做生意!”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李女士转身离开时,摊主竟高声嘲讽:“穿得人模人样,连个榴莲都不会挑!”现场视频显示,摊主甚至挥舞着开果刀威胁:“再拍我就报警!” 业内人士透露,水果摊主强推开口榴莲实为“清库存”:“未开口榴莲存放周期长,而裂口榴莲必须24小时内卖出,否则果肉发酵会产生酒精味。有些商家还会故意划开榴莲加速腐烂,用‘自然熟透’的话术诱导购买。” 在某第三方检测机构公布的《2024夏季榴莲品质调查报告》中,72.3%的开口榴莲检测出菌落总数超标,35%含有致病菌! 开口榴莲一般因过度成熟,果糖转化为酒精的速度加快。检测显示,摊贩所谓的“更甜”实为酒精味,部分样品乙醇含量高达0.8%,接近啤酒浓度。 而且裂口处平均每克果肉含霉菌孢子260万个,是未开口榴莲的47倍。合肥疾控中心曾接诊多例食用变质榴莲引发的急性肠胃炎患者,最严重者因感染李斯特菌住院两周。 记者暗访发现,商家常将开口榴莲定价提高20%-30%,利用“高单价低质量”策略牟利。一箱成本600元的榴莲,通过强推开口果,利润可暴涨至1500元。 为揭开“开口榴莲”背后的灰色产业链,记者潜入某水果批发市场,发现惊人内幕: 有商贩使用乙烯利溶液浸泡未熟榴莲,12小时内即可制造“自然开裂”假象。药剂残留检测显示,此类榴莲的乙烯利含量超国标11倍,长期食用或损伤肝脏。 还有工人演示“五秒开口术”:用铁锥在榴莲底部轻戳,再用手掰出裂缝。“这样既不像刀割的那么整齐,顾客以为是自然成熟的。” 甚至新入职员工需背诵《榴莲销售十大金句》,包括“越裂越甜”“包房包甜”“不甜不要钱”。有摊主直言:“说‘不熟’是为了制造焦虑,逼顾客买现成的。” “这已不是消费纠纷,而是典型的欺诈行为!”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张律师指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商家故意隐瞒商品瑕疵,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 依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若因食用变质榴莲致病,最高可索赔损失10倍金额。 事件发酵后,连锁反应正在重塑行业: 不仅盒马、永辉紧急下架开口榴莲,推出“48小时慢熟保障”,抖音也开展“榴莲打假”专项行动,下架327个涉嫌虚假宣传的直播间,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展突击检查,当场查获16箱违规使用催熟剂的榴莲。 一位转型“透明销售”的摊主坦言:“现在年轻人都会看科普视频,再用老套路真是自断财路。” 当李女士的遭遇撕开行业遮羞布时,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个体维权范畴。从“认栽”到较真,从沉默到曝光,中国消费者正在用法律意识和科技手段,终结“老板说啥就是啥”的霸王时代。 正如网友所言:“今天敢给榴莲开口,明天就敢给西瓜注水——较真不是计较,而是对无良商贩的终极警告!” 记住:当你再听到“不开口的没熟”时,请冷笑一声:“到底是榴莲没熟,还是你的良心没熟?”
“丢人丢大发了!”5月23日,安徽一女子买榴莲,挑了几个都被老板告知没熟,并推荐
晓瑜海谭
2025-05-26 17:49:28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