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他特别舍不得自

文山聊武器 2025-05-26 19:23:19

1966年8月24日,老舍投湖自尽于北京西城太平湖,在投湖自尽前,他特别舍不得自己最疼爱的孙女,在出大门前,他走到院子中间,把唯一的孙女小月叫出来,小月刚刚三岁,老舍郑重地向自己的孙女小月说:“和爷爷说再见”。这是他在世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跟一个孩子说的,和孙女说完,他就离开了。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在北京一个贫苦满族家庭。小时候父亲去世,家里靠母亲做针线活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他上学全凭奖学金,后来考进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小学老师、校长。1924年,他去了英国教书,开始写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就是那时候的作品,带着点幽默,又有点犀利。1930年回国后,他在济南、青岛教书,认识了胡絜青,两人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 抗战爆发,老舍没闲着,跑去武汉、重庆搞抗日宣传,写出了《四世同堂》,讲的是北平老百姓在战乱中的苦日子。1949年他回国,成了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1951年因为《龙须沟》被封为“人民艺术家”。1957年,《茶馆》问世,三幕戏浓缩了几十年社会变迁,成了中国话剧的顶峰之作。他的作品接地气,写的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读起来让人既感动又唏嘘。 老舍跟胡絜青的婚姻,开始挺让人羡慕的。胡絜青是个有才华的女人,懂画画,会写字,跟老舍挺配。可抗战那几年,老舍去了重庆,胡絜青留在济南带孩子,两地分居让感情生了锈。在重庆,老舍认识了赵清阁,两人聊得投机,关系越来越近。1943年,胡絜青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找到重庆,看到老舍对她冷淡,心里凉了半截。赵清阁走了,胡絜青留下,可她跟老舍之间再也回不到从前。 后来,老舍回归家庭,跟胡絜青表面上还过得去,但那份信任早就没了。胡絜青心里有疙瘩,老舍忙着写东西,也没心思修补感情。家里四个孩子,老大舒乙最像他爸,后来也搞文学。到了1966年,老舍最疼的是小孙女小月,小丫头三岁,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老舍一见她就乐呵。可这点温情,没能挡住外面的风暴。 1966年,他被拉到北京孔庙批斗,说他收美国版权费,是“反动文人”。那天他被骂得狗血淋头,还挨了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折腾到半夜,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敲了半天门,胡絜青开了门,看了他一眼就走开,连句话都没说。老舍没进屋,就坐在门口台阶上发呆。 第二天早上,他换了身干净衣服,穿上新袜子,把三岁的小月叫到院子里。这小丫头是他最后的牵挂,他跟她说:“和爷爷说再见。”说完,他就走了,直奔太平湖。那天他在湖边坐了一整天,手里拿着一本《毛主席诗词》,没人知道他在想啥。晚上,公园没人了,他走进湖水,就这么没了。 老舍死后,家里乱成一团。胡絜青和孩子们没法公开悼念,只能偷偷难过。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都没好好保存,家人一度不知道扔哪去了。那几年,他的书被禁,名字被踩在脚底下。胡絜青带着孩子熬日子,把老舍的手稿、信件藏起来,等着风头过去。舒乙他们也尽量护着父亲的遗产,想着有一天能还他清白。 1978年,政策变了,老舍被平反,又成了“人民艺术家”。他的骨灰被送到八宝山公墓,旁边放着他的钢笔和眼镜。《骆驼祥子》《茶馆》重新出版,大家才想起来,这个人有多重要。他的故居成了纪念馆,书进了课本,名字传到国外。可他的死,始终是个痛点,让人忍不住想,那个年代到底有多狠。

0 阅读:19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