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6日再度对哈佛大学发出削减资金威胁,称如果哈佛不提交外国学生名单,联邦政府将考虑削减该校的30亿美元拨款,并将这些拨款分配给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
事情起源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的连续发声。他指控哈佛"藏匿激进分子",并要求校方递交所有国际学生的姓名与国籍信息,称其中存在"危害美国安全的疯子"。
此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已宣布取消该校招收国际学生的资质,导致哈佛不得不紧急提起诉讼。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紧急叫停禁令,维持招生现状,但这并未浇熄特朗普的怒火。
数据显示,哈佛现有6800余名国际师生,覆盖140多个国家地区,占全校学生总数超四分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教育投入与学术交流网络。
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冻结哈佛22亿美元拨款及6000万合同经费,此次加码威胁显然与4月校方拒绝教育体系改革有关——当时哈佛顶住压力,未接受涉及管理架构与招生政策的全面调整。
这场风波折射出美国教育政治化的危险倾向。将学术机构当作谈判筹码,用经费威胁替代政策协商,不仅损害学术自由,更动摇着国际学术合作根基。
哈佛案例中,超过四成学生来自海外,这些"世界公民"既带来多元文化,也是美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行政权力粗暴干涉教育自主权,受损的不仅是某所名校,更是美国长期构建的开放学术生态。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将哈佛称作"反犹机构"的说辞,在犹太群体占据该校重要地位的现实面前显得尤为刺耳。
这场教育拨款拉锯战,实质是权力扩张与制度制衡的较量。当教育成为政治博弈的战场,最终买单的将是那些渴望知识碰撞的年轻学子,以及依赖国际人才驱动的创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