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上海街头,消毒水混合着血腥味在空气中蔓延。背着步枪的伤兵蜷缩在墙角,纱布下渗出的脓液早已发黄。租界医院里,金发碧眼的护士小心翼翼锁紧药柜,玻璃瓶中那些泛着淡金色光芒的粉末,是价比黄金的青霉素——此刻它们只属于盟军伤员。 在震旦大学微生物系的实验室里,汤飞凡正用移液管汲取着浑浊的培养液。显微镜下青霉菌斑驳的菌丝,让他想起三天前在伤兵收容所见到的场景:那个不过十八岁的小战士,因腿上巴掌大的伤口感染高烧不退,最后在谵妄中喊着"娘"断了气。 英国学者李约瑟推门进来时,正看见这位中国科学家把培养皿重重砸在桌上,玻璃器皿震得叮当作响。 "诺曼,你们牛津的青霉素菌株..."李约瑟刚开口就被打断。汤飞凡抓起实验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百多组数据:"弗莱明发现的原始菌株产量太低,每毫升只有2单位。"他忽然转身打开恒温箱,三排自制培养皿正泛着奇异的蓝绿色,"这是我从湖南农民发霉的柿饼上分离的菌种,产量已经提升到40单位。" 窗外传来日军巡逻车的引擎声,两人不约而同压低了嗓音。李约瑟看着培养皿里绒毛状的菌落,突然意识到什么:"你在绕过盟军的技术封锁?"汤飞凡用镊子夹起一片发霉的柿饼干,上面的青霉菌斑纹路清晰如山水画:"中国农村的霉变食物里,藏着比西方实验室更丰富的菌种库。" 三个月后,昆明郊外的防空洞里亮着幽暗的煤油灯。汤飞凡团队用竹篾编成的筛子替代进口过滤器,从美军俱乐部捡来的威士忌酒瓶成了最理想的培养瓶。 当第一批土制青霉素在远征军野战医院临床测试时,美国军医看着温度计上回落的体温曲线惊呼:"这不可能!你们连离心机都没有!" 1944年湘西会战期间,背着青霉菌培养箱的挑夫队伍穿梭在枪林弹雨中。这些木箱里垫着稻草保温,装着用陶罐培养的青霉素原液。 前线的军医们发现,这些带着些许土腥味的药剂,疗效竟不亚于印着美国军徽的安瓿瓶。同年夏天,汤飞凡在重庆的《中华医学杂志》公布了全部生产工艺,论文里特意注明:"本法无需冷冻干燥设备,乡村诊所可仿行。" 战争结束那年,上海贫民区的杂货铺柜台上,青霉菌培养皿和酱油醋瓶摆在一起。主妇们学着用棉签蘸取培养液,给患疮的孩子涂抹。 没人知道这些救命的霉菌,最初来自湖南山村屋檐下风干的柿饼,更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在租界实验室里默默培育菌种的书生,此刻正在北平的实验室里,朝着沙眼病原体发起新的进攻。 汤飞凡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巨人,他的奉献不仅改变了中国医学的发展轨迹,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抗战时期,面对西方对青霉素的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国产青霉素,使中国摆脱了对进口药物的依赖,极大降低了战场伤员的感染死亡率。此外,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亲自以身试毒,最终推动了中国比世界提前16年消灭天花。 他的贡献不仅限于科研,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奠定了中国疫苗和抗生素产业的基础。 然而,汤飞凡的结局令人扼腕。1958年,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不公正对待,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年仅61岁。 他的离世不仅是中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让世界失去了一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更令人痛心的是,他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被充分认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得到正名。 汤飞凡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典范,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但他的悲剧也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需要尊重与自由的环境。若他能在更宽容的时代继续研究,或许还能为人类医学带来更多突破。
1965年,一架美国军机被越军击落,飞行员迪特被俘。越军把他囚禁起来,当活靶子练
【1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