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中国在罗布泊完成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这一消息很快传出,中方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优势的国家。美国怀疑我国盗窃了资料,法国总统戴高乐猛拍桌子表示不可能,因为法国比中国早了4年,结果反被中国的氢弹超过了。几大国联合调查后,猝不及防被打脸,背后居然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阅读前请观众朋友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西方国家的质疑很快席卷而来,核武器尤其是氢弹,公认是技术门槛极高的工程。法国方面反应最为明显,一些高层甚至为此感到莫名羞愧。 而美国、英国、法国更是组成调查团队,想找到中国技术“突飞猛进”的原因,不断的调查,最终也没发现任何证据能说明中国靠外援或技术窃取实现突破。 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通往氢弹的道路。 其实中国走的这条路并不容易,1950年代末,苏联断绝了所有核领域的支持,中国的科学家们变成了孤独的探索者,设备缺乏、理论资料有限,必须从零起步。 大部分理论推导依赖算盘和手工计算,复杂的数据也只能凭纸笔一点点推敲,有时,为了找到一些有用信息,科学家们会仔细琢磨公开出版物里晦涩难懂甚至夹杂错误的内容,再逐字逐句地挤出有用线索。 所有数据都反复比对分析,每一项成果都是不断试错之后累积的结晶。 在这个科研团队中,有一个名字始终保密多年,那就是于敏,他没有出国留学的经验,也没有在国外顶级实验室工作,但却以自己的理论基础,成为氢弹研究的中流砥柱。 于敏早年从北京大学结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核理论研究,60年代初,他响应国家号召,转入氢弹理论研究,凭借扎实功底很快主导了国内氢弹关键设计方案。 科学家们在没有全部现成数据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把理论模型一点点建立完善,由于敏提出的设计理念,科研团队跨越了从无到有的那个最难阶段。 整个攻关过程异常艰苦,实验前夜,科学家们反复在办公室推演方案,有问题就留在实验台边简单吃饭,休息片刻后继续核算。 很多时候,外界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即便对家人来说,于敏的工作内容也鲜有人知,大家一心扑在项目上,都明白氢弹技术的突破对国家意味着什么。 1967年6月17日,戈壁深处,上千名科研和保障人员共同见证了中国首次氢弹试验的全过程。 当倒计时归零后,大地随之震动,巨大的蘑菇云迅速升腾,这一刻,世界被中国科学家的实际行动震撼了。 世界各国情报机构第二天就着手排查中方氢弹研发路径,他们从不同渠道搜寻任何可能的技术泄密线索,但翻找数月后仍是一无所获。 中国氢弹是靠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完成的,让外界认识到中国的技术实力正在快速进步。 中国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跟科学家的精神密不可分,科研条件极度简陋,很多场合人工推算成为日常,每当遇到难题,团队成员只能通过反复实验和推理论证寻找突破口。 有时数百页纸张记录下来的数据,反复核对与修正,最终才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回顾那段科研历史,每一项关键数据、每一次小实验、每一套装置,都离不开一代科学家的默默付出。 于敏和团队成员在幕后始终没有公开亮相,他们宁愿淡泊名利,专注技术难题,一步一步突破理论瓶颈。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解密,西方才真正知道,于敏就是带领中国科学家在技术孤岛中寻找出路的核心成员。 他几十年从未公开谈自己的功劳,只是默默把所有付出都留在了实验室和数据档案里。 今天回头去看,那些静静敲打算盘、翻阅资料、昼夜无休的年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最难忘的一页。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正是从那一爆之后彻底改变,中国科技发展靠的不只是器材,更是坚持、信念和一批肯下笨功夫的人。 信源:界面新闻——《“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逝世,曾为国家隐姓埋名几十年》
1967年6月,中国在罗布泊完成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这一消息很快传出,中方成为世界
深夜故事篓
2025-05-28 09:32:07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