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年,名将李勣带家人打猎,派13岁的孙子李敬业,去树林把野兽赶出来,孙子进林后,李勣就下令放火。家人惊呼:“您孙子还在林子里啊!”李勣无动于衷。
李勣抄起劲弓,“唰唰唰”射出三支火箭。
火借风势,林星火苗在森林中很快就变成熊熊烈焰。李震见状大惊失色,他根本不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什么非要置自己的儿子于死地,难道是李敬业这个臭小子私底下惹怒了老爷子?任李震追问,李勣也不作解释。
李震想起李敬业刚出生时,李勣对李敬业难离寸步,还早早就开始教李敬业兵法,对大孙子的偏爱溢于言表。
但他又想起父亲李勣最近经常在私底下和家人感叹李敬业面相不佳,身长反骨,日后必定会牵累家族,甚至可能会遭灭门之祸。
原本以为父亲只是随便说说,并不会对亲骨肉起杀心,更没想到李勣这么快就要动真格的。李震这下真的心凉半截了,可他哪敢忤逆父亲的意思?
面对越来越大的火势,光是靠近就烫热难忍,李震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瘫坐在地上抱头痛哭,承受丧子之痛。
李勣看到这个场面,虽然心里就像被重锤敲打一样难受,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冷峻的姿态,他一心想要置亲孙子李敬业于死地。
而他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保全家族。他已料到李敬业日后必会生出数不尽的幺蛾子,然而家族根本没有能力为他擦屁股,那么只能想办法在源头杜绝未来的悲剧了。
但李敬业人小鬼大,他明白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逃出火场,于是干脆狠下心把自己心爱的战马挖心剖肚,在马腹留出了能容纳一人的空间,自己躺了进去。
在马肚子的包裹下,李敬业躲过了这场大灾,除了沾了一身马血看起来无比渗人外,根本没受到什么损伤。
大火熄灭后李敬业完好无损的站在李勣的面前,颇有从“地狱”归来的意味。当然了,李敬业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的爷爷李勣。
李勣自忖这是天意不亡李敬业,也是天意要让家族逢此劫难,只得无奈地点点头。
虽然李敬业逃出生天,但不得不说,李勣对亲骨肉都能痛下杀手,可见他是多么的心狠。这与他的经历所养成的性格有关。
他在隋朝末年组织农民起义,与众多好汉啸聚瓦岗山,很快就发展成了中原最强大的义军势力。
然而瓦岗山众将互相猜忌,君主李密也越发排斥李勣,内忧外患下的瓦岗集团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瓦岗衰弱后,他作为瓦岗山义军的二号人物,顺势投靠了风头正盛的大唐,得到了隆重的欢迎与规格极高的礼遇。
李勣原本姓徐,字懋功,李渊为拉拢李勣才令其改成皇姓。
后来李勣立功无数,在军中的声名仅次于另一位战神李靖。但李勣毕竟曾经是一方诸侯,并不是李渊的老班底,底下有无数双嫉妒的眼神直勾勾盯着他。
老虎也难敌群狼,李勣怕自己被撕咬,更害怕古之名将韩信、白起、邓艾的遭遇在自己的身上重现。所以他一辈子谨小慎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李勣萌生了想要杀李敬业的想法。
不过李敬业在火场中的临机应变还是给李勣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本李勣就很喜欢大孙子李敬业的这股聪明劲,出了这场风波后,李勣竟越发欣赏李敬业的才气,但同时也担忧着家族的未来。
尽管李敬业有反骨,但李勣还是不忍心再去谋杀李敬业,不过他想到了另一个解决办法。
李勣心想,既然自己舍不得杀李敬业,那就好好培养李敬业,让他修身养性的同时不断提高胆识与才能,日后成为国家所依赖的柱石,想必也不会被政敌弄得家破人亡。
自此之后,李敬业一直呆在李勣的身边,接受李勣的熏陶。
李勣临终对弟弟李弼说:“房玄龄、杜如晦等朝中名臣都是一时俊杰,结果他们的家族都因出了不肖子孙而破败。
在我死后,我的这些不贤的子孙都交给你看管了,一旦有谁交结恶徒,你一定要当即打死。”很明显,李勣就是放心不下李敬业。
果不其然,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李敬业伙同唐之奇、骆宾王、魏思温等人发动叛乱,打算拥立李显重登帝位。
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撑过两月就宣告破灭了,李敬业被反叛的部下王那相斩杀,传首神都洛阳。
早已病故的李勣被武则天削官减爵,还夺了“李”姓。武则天仍不减恨意,竟下令掘出李勣的墓,让人用刀砍李勣的棺材。
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显复位,才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名位,让李家重新风风光光安葬李勣。李家子弟仍有较好的仕途环境。
李勣还真是能掐会算,难怪在民间小说始终是“军师”形象。
其实李敬业未尝不是受到李勣的熏陶,才会对李唐如此忠心,他的“造反”是可以理解的。就最后的结果而言,李家终究没有因李敬业而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