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清军踏破河北高阳,年迈的孙承宗亲自披甲,率领全家四十多口死守家乡,城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5-28 15:24:37

1638年,清军踏破河北高阳,年迈的孙承宗亲自披甲,率领全家四十多口死守家乡,城破之际,他在祖宅自缢,留下遗言:“若孙氏尚存,必灭满清。”三百年后,孙岳带兵冲进紫禁城,把末代皇帝溥仪赶了出去,命运像是打了个圆,一场家族血仇跨越了三个世纪。 孙承宗是文人出身,原是进士,后来成了大明朝最顶尖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军事才能是被逼出来的。 辽东战线告急,努尔哈赤在北方打得明军节节败退,皇太极又在后头接力,这时候,孙承宗被派去辽东当经略。 他上任后,先是勘察地形,再逐步修筑关宁锦防线,从山海关到宁远、锦州,一道严密的防线拔地而起,这是明朝后期最像样的一条防御体系,硬是把后金的铁骑挡在了东边。 孙承宗不光会修城墙,还会用人,他一眼看中了袁崇焕,把这个广东人调到宁远去守城。 后来的宁远大捷,就是袁崇焕打的,敌军主将努尔哈赤被炮伤致死,这是后金第一次败得这么惨。 孙承宗和袁崇焕,一个修防线,一个守要塞,算是明朝最后的军事支柱。 但朝廷不安生,阉党、东林党,明末的内斗比前线还热闹,孙承宗办事太实在,不讨好权贵,很快就被罢了官。 袁崇焕也因为“擅杀毛文龙”遭到弹劾,最后被崇祯下令凌迟处死,明朝靠着他们撑起来的辽东防线,从此再也没恢复过元气。 孙承宗在家乡高阳退隐多年,清军进攻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没有逃。他把族人召集起来,分发兵器,把老宅当成堡垒。 敌人围城三日,他从城头射箭,到后院督战,连孙子的玩具枪都被拿来当装饰鼓舞士气。 城破后,他让妻子、儿媳、女眷服毒,再命长子自尽,自己则挂剑投梁而死,整个家族几乎灭绝。 只有一个孙子活了下来,名叫孙之澧,当时年幼,被邻人藏进米缸才躲过清兵的屠杀。 这个孩子后来流落四方,改名换姓,但家族的血仇像刺一样埋在心里,他留下了族谱,也留下了祖父的遗言。 清朝的统治维持了两百多年,但这句话始终在孙氏后人中流传:“若孙氏尚存,必灭满清。” 到了民国初年,河北高阳出了一个叫孙岳的人,他从小听长辈讲自家故事,说家里原来是大将世家,因满清屠村而绝后。 孙岳性子刚,胆子大,十八岁就跑到保定武备学堂学枪法,在那里他结识了冯玉祥,两人成了生死兄弟,后来冯当了将军,孙岳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发动兵变,要赶走清室遗留的溥仪,孙岳负责封锁紫禁城,带兵包围宫门。 他穿着军装,拿着命令,让守门太监在一天内把皇上送出去,第二天早晨,溥仪坐车离开皇宫,走的时候满脸苍白,还带着那只养了多年的猫。 孙岳站在午门外,看着车队远去,据说他当时没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块旧布,那是他祖父留下的。 布上绣着八个字:“孙氏后人,誓复旧仇。”这事后来被《晨报》记载过,也有高阳地方志提到,尽管学界有人质疑血缘是否属实,但民间认孙岳是孙承宗后代几乎成了共识。 政变后,清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朝代已经在十二年前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但溥仪在宫中还像皇帝一样活着,直到孙岳来,把这场旧梦彻底惊醒了。 很多人说,这是对清朝的最后一击,也算是孙家人的一个交代。 还有一个叫孙殿英的,也说自己是孙承宗后代,这人就更传奇了。他是军阀,胆子比孙岳还大,干脆直接挖了清东陵。 乾隆和慈禧的坟都被他动了,说是为了军费,有人骂他,有人夸他,说他“替天行道”,但比起孙岳那场静悄悄的宫门驱逐,孙殿英的手法就粗野了很多。 从孙承宗死守高阳,到孙岳兵临紫禁城,这条复仇线拉得很长,中间穿插着战争、变法、革命,一代代人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家族记忆没断。 到底是不是血亲,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种“有仇要报”的精神,在这条线里一直在。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五四《孙承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0 阅读:110

评论列表

光刻机研究中心

光刻机研究中心

2
2025-05-29 11:53

孙岳还是太仁慈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