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7岁的胡友松发现生理期没正常来,便问丈夫李宗仁怎么办。谁料,李宗仁高兴地抱住她说:“难不成是怀孕了?”胡友松一听,却突然哭了……
胡友松打开窗户望着院子里的玉兰树出神,三个月前这个院子还冷冷清清的。
自从嫁给这位闻名全国的抗日名将,她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虽然外头有不少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但比起曾经颠沛流离的日子,现在的安稳反而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965年夏天说起,当时定居美国的李宗仁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秘密返回大陆,这本该是落叶归根的喜事,然而刚到北京才几个月,相伴数十年的妻子郭德洁就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尽管动了两次手术,病魔还是夺走了这位贤内助的生命。
原本就患有糖尿病的李宗仁受到打击后精神萎靡,整日在书房不出来,吃饭都要秘书再三提醒。
跟随李宗仁多年的秘书程思远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虽然知道老先生性子刚强,可毕竟已是76岁高龄,身边没个体己人端茶倒水确实不行。
有天在老战友张成仁家里喝茶时提起这桩心事,当过报社总编的张成仁突然拍大腿:"我认识个姑娘刚好合适,在医院当护士的,模样周正心性也善。"
就这样,1966年初春的一天,北京医院的小护士胡友松被叫到副院长办公室。
领导说有位首长需要生活秘书,不仅包吃住工资还翻倍。
这对25岁独居的她来说简直像天上掉馅饼。
当时谁也没告诉她要服务的首长是谁,直到跟着张成仁走进东四胡同那座有卫兵站岗的宅院,看到站在客厅里的白发老者,她差点把手里拎着的帆布包摔在地上——眼前这位居然是中学课本里见过的台儿庄战役总指挥!
开始几天胡友松紧张得说话都结巴,听到脚步声就条件反射要立正。
李宗仁反而像家里来了小辈,笑眯眯地用桂林味的普通话问她在医院累不累,爱不爱看小说。
渐渐地她发现老先生白天总爱让人把躺椅搬到院里,边晒太阳边翻看台湾出版的《中央日报》,看累了就喊:"小胡啊,帮我倒杯凉白开。"
变故是在四月底的清晨。那日李宗仁突然发高烧咳嗽,医生诊断是肺炎复发。
连续三天胡友松守在床边小心伺候,给老人喂药时总要试试温度,擦身子时特别注意避开手术留下的疤痕。
有天深夜烧退了些,老爷子突然说想吃老家的桂林米粉,她二话不说骑车去东单菜市场冒险花高价换了半斤石磨米。
当热腾腾的米线端到床前,李宗仁望着碗里漂浮的酸豆角,眼角泛起泪光。
在某个初夏的夜晚,程思远和另外两位统战部的干部被请到书房。
第二天组织上派人来核实情况时,胡友松才知道首长要娶她当续弦。
虽然外头传着"小护士高攀权贵"的闲话,但真正打动她的,是老先生在卧室单人沙发上说的那句话:"我这把老骨头配不上你,可要真走了,该留谁守这满屋子的书?"
结婚登记那天正值大暑,协和医院的妇科检查室却冷得像冰窖。
当报告单上写着"子宫未见异常",两人同时松了口气。
其实老人早就私下跟医生确认过生育风险,知道强行怀孕可能要送命。
可当胡友松发现生理期推迟时,李宗仁第一反应竟是开心得像个孩子,乐呵呵地从燕京大学买来梁实秋新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说是将来给孩子读睡前故事用。
直到多年后胡友松接受采访时还记得,那本书的扉页里夹着张纸片,上头是用毛笔写的:"若得麟儿,取名念德。"
然而在特殊时期,这段婚姻注定要经受波折,1968年深秋的某天,他们居住的小院突然闯进十几个人要抄家。
关键时刻李宗仁拄着拐杖拦在书房门口,用战场上的雷霆嗓门镇住全场:"这里每一份作战地图都沾着士兵的血!要搬出去问总理办公室批条!"
事后才知道是周总理专门叮嘱过保护桂系将领的住宅。
那晚胡友松收拾满地狼藉时,在书架夹缝发现了丈夫写给中央的亲笔信,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对台湾同胞的挂念。
次年初春李宗仁内脏大出血抢救失败,弥留时还握着妻子的手念叨"广西老家的龙脊梯田该灌水了"。
76岁的老人在她怀里咽气后,亲人朋友都劝她改嫁或回上海老家,可胡友松选择搬进机关宿舍,把钥匙交还给国务院管理局时,只带走了书房里那架铜制军用手电筒——那是台儿庄大捷后蒋委员长亲自颁发的奖品。
退休后的胡友松独居在山东德州书画院,房间里始终摆着张泛黄的结婚照。
直到2008年因病离世前去看望她的记者发现,相框玻璃下还压着片晒干的玉兰花瓣,那是她初见李宗仁时院里飘落的第一片春色。
根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编纂的《李宗仁生平档案》记载,1966年至1969年期间,李宗仁共向中央提交对台政策建议书18份,现存档案中可见其晚年依旧秉持爱国统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