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就这情况,你将就吃点吧!”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在大别山调研时,几天滴

幕沧澜 2025-05-28 16:31:04

“家里就这情况,你将就吃点吧!”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在大别山调研时,几天滴水未进,求生的本能支撑着他来到附近村民家讨口饭吃,可没想到村民竟然给他盛了一碗猪食,本以为何家庆会拒绝,看着眼前的猪食,何家庆泪流满面,含泪吃完了一碗猪食。

2019 年 10 月 19 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病房里,59 岁的何家庆带着未竟的牵挂闭上了眼睛。临终前他反复叮嘱家人,一定要把眼角膜捐给有需要的人。这个在贫困山区奔波了半辈子的 "跑山县长",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想着如何回报这片土地。谁能想到,这位将一生奉献给扶贫事业的科学家,曾在大别山的深山里啃过野果,在西南山区的村寨中喝过猪食,用布满老茧的双脚走出了一条让万千山民脱贫的希望之路。

1949 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徽安庆一个贫寒农家。母亲在他幼年时便因病去世,父亲每天天不亮就拉着板车走街串巷,靠苦力赚些微薄收入。家里兄妹众多,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破窑洞漏雨透风,冬天孩子们只能挤在一张铺着稻草的床上取暖。但贫困没有消磨何家庆的志气,他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家务,就着煤油灯写作业,其他孩子在村口玩耍时,他总捧着课本在石磨旁默读。村里的老人还记得,这个瘦高个男孩常常凌晨就背着竹篓出门,一边捡废品一边背书,往返十几里路却从不喊累。

得益于国家的助学金和乡亲们的帮衬,何家庆一路读到了高中。1977 年恢复高考那年,他在煤油灯下复习到深夜,用掉的演算纸装满了好几麻袋。最终,这个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孩子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大学植物专业,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入学那天,乡亲们你家凑五毛、我家捐一斤米,凑出了他的学费和路费。火车开动时,何家庆趴在车窗上看着站台上衣衫褴褛的乡亲们,悄悄攥紧了拳头 —— 他知道,这一走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未来,更是整个山村脱贫的希望。

大学四年,何家庆像块海绵般吸收知识。别人周末去逛街,他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别人假期回家团聚,他跟着老师去山区做植物调研。因为成绩优异,毕业后他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住进了带阳台的教职工宿舍,可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大别山深处那些面黄肌瘦的山民。

1984 年,他揣着攒了三年的 500 元工资,背着自制的帆布背包走进了大别山。200 多个日夜,他踏遍 300 多座山头,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山泉水,晚上睡在山洞里听着野兽的嚎叫入眠。当他带着 3117 份植物标本走出大山时,体重整整掉了 20 斤,脚上的鞋磨出了十几个窟窿,却填补了我国大别山植物研究的空白。

1993 年,何家庆被任命为安徽绩溪县科技副县长。走马上任第一天,他没去县政府报到,而是直接钻进了偏远山村。在海拔 1200 米的茶厂里,他看到山民们守着漫山遍野的野生魔芋叹气 —— 这种块茎植物产量高、易种植,却因没人懂加工技术烂在地里。何家庆像发现珍宝般蹲在田地里研究了三天,自费从湖北引进 400 亩魔芋良种。那年夏天,他顶着 40℃高温在试验田指导种植,皮肤晒脱了几层皮,终于在秋收时迎来亩产 3000 公斤的好收成。

1998 年,年近五旬的何家庆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徒步穿越西南山区推广魔芋种植。家人看着他收拾的行囊里只有几件旧衣服、一本笔记本和半袋盐,忍不住掉眼泪。从云南到贵州,他每天步行几十公里,饿了就啃随身携带的玉米饼,累了就靠在树上打个盹。

在贵州某山区,他因干粮耗尽昏迷在山路上,被路过的村民救起。当老乡端来一碗混着麦麸的猪食时,他二话不说扒拉起来 —— 这碗 "饭" 让他红了眼眶,更让他坚定了推广魔芋的决心。一年时间,他走烂了 12 双胶鞋,走访了 200 多个村寨,手把手教会上万名山民种植技术。

2019 年初,持续的腹痛让何家庆不得不走进医院,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肝癌晚期。躺在病床上,他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魔芋种植的改良方案,叮嘱学生去山区回访时带上新培育的品种。10 月 19 日清晨,他在昏迷中反复念叨 "魔芋... 授粉...",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按照遗愿,他的眼角膜让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而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那些因魔芋脱贫的山村 —— 如今的大别山区,魔芋种植基地连成一片,深加工产品远销全国,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 "魔芋之乡"。

从贫困少年到植物学家,从大学教授到科技副县长,何家庆的人生轨迹始终与 "脱贫" 二字紧紧相连。他没发表过轰动学界的论文,没拿到过耀眼的科研奖项,却用双脚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富民路。当人们在魔芋丰收的田地里欢笑时,当受助患者重见光明时,都在诉说着这个普通科学家最动人的传奇 —— 他用一生践行了那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的誓言,让贫瘠的土地开出了希望之花。

信息参考来源: 安徽大学档案馆《何家庆教授生平资料》

0 阅读:116
幕沧澜

幕沧澜

幕沧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