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听老公说,他的一个朋友童童在广州买房之后,已经选择断供。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她的故事,心里一阵沉重。这不是新闻里的数字,也不是网上的讨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生活正被房贷、城市、现实紧紧捏住,喘不过气来。
童童是典型的80后,在广州打拼多年,工资不算低,可在房价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几年前,她在宝岗大道的可逸豪苑买了一套小户型,总价235万,首付70万,贷款165万,每个月月供接近9000元。她告诉我,每次工资一到账,她第一件事就是划掉房贷,其余的钱几乎连喘息都不够。童童说:“每个月交完房贷,剩下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吃饭、交通、偶尔的孩子教育费,都得压缩开销。”
刚买房的时候,她满怀希望,以为这是一条通往安稳生活的路。可现实很快给了她重重一击。房价没涨多少,生活成本却不断上升,工作也不稳定。疫情期间,公司裁员,她一度差点失业,那种每天醒来都要担心下个月房贷交不上的恐慌,让她夜里彻底睡不着觉。她说:“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全身都是汗,想着如果迟一天交房贷,会不会被催收,或者银行会不会上门。那种恐惧,没人能理解。”
生活的压力不仅仅是数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童童说,每次看到周围同龄人轻松换房、换车,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她的婚姻也受到了影响。每天因为钱的事,她和老公吵架,争执几乎无休无止。她说:“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当初买房是不是太傻了,可又能怪谁呢?不买房,我们连安稳的家都没有。”
终于,几个月前,她做出了断供的决定。说起来,这并不是她心甘情愿,而是被逼无奈。童童告诉我:“断供之前,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怕失去信用,可再继续下去,我和家人可能都会撑不下去。每天像走钢丝,一不小心就摔下去,生活根本没有喘息的余地。”断供之后,她搬回了租来的小房子,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可精神上的负担却稍微轻了些。
听她讲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难受。她说,她从没想过买房会变成这种困境:“买房之前,我以为自己在城市扎根,有房就有安全感,可现实是房子把我绑得更紧了。我赚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了银行,剩下的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整个人像被套在笼子里。”
我听着童童的自述,心里很沉。房子本来是家,是安稳的象征,可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打工族来说,房子成了牢笼,生活的每一步都被房贷绑着走。城市很大,可对她来说,每天都是压力和焦虑的延续。每一个电话响起,她都可能是被催收的通知,每一笔支出都要小心翼翼。
童童说,断供之后,她才有一点自由感,但那份自由的背后,是信用受损、未来不确定、家庭压力依旧。她叹气说:“我不怪别人嘲笑断供的人,我也不怪自己傻。我只想活下去,哪怕每天都活在焦虑和羞愧里。”
听完她的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房子原本是家的象征,可在现实里,它可能比任何东西都沉重。每一个背负房贷的人,都在默默承受压力,咬牙活着。童童的经历提醒我:买房不是单纯的投资,也不是幸福的保证,它可能是一生的枷锁。城市很大,可对有些人来说,每一天都是生存的考验,每一步都像在钢丝上走,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和不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