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清河都通航了,为啥黄河不通?小清河长度233公里,流域面积10336平方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在华北可以算中等河流,年径流量才7.7亿立方米。在南方看来,小清河可以说是一条小水沟。而黄河再不济,也是世界第七长的大河,近年最新的数据,年均径流量大约569亿立方米(干流最大站点的数据),每年流入大海的水量也有226亿方,有小清河30倍那么多! 为啥山东省发展航运,整治小清河,而不是黄河?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河流的航运需要一定的水量,但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水文环境。黄河水量虽然不算少,淮河也就是这么多水,航运很发达,黄河最大的问题是水文环境不稳定,汛期水多,河床宽广,泥沙量大,旱季水浅,还有河床高,水文变化太大了,要开挖和通过船闸调节水量,难度很高。 不过,难度再高的事情,经济价值大,相信以后会实现的。小清河只是小打小闹,以后如果山东黄河段航运打通,往南可以连接大运河,往西可以接纳河南省的物资出海,价值比小清河那就大得多了。
在长江八大支流中,长度最长的是汉江,全长1577千米,是长江第一支流。汉江在以前
【1评论】【2点赞】
随波逐流
黄河:小青不要得瑟,惹急眼了随时把你吃掉[滑稽笑]
千泉
黄河太“高大上”了[哭笑不得]
風泠_lin
看径流量没用,小清河是航运河道
一意 回复 06-26 06:37
适不适合通航要看有没有稳定的水深,想要有稳定的水深就要有稳定的水位和河槽深度,这一点用彻地堰就可以实现。堰体可以把上游的河水水位稳定在丰水期的水平,制造的水位差可以造成高速水流,极速冲刷河底。按照白努力方程,水位差为1米时可以提供的流速为4.43米每秒,水位差为4米的话可以提升至两倍,水位差为9米的话可以提升至三倍。而让卵砾石移动需要的流速是1-2米每秒,超过这个速度就可以让它爬升一定的坡度,流速越快,可以驱动卵砾石爬升的坡度就越大。只要水位差和过流通道坡度设置得当,把河底的东西统统淘出来一点也不难,堰修多深就能把河槽刷多深。因为黄河上的穿黄管道和桥梁大都是按照刷深二十米的标准设计的,所以现阶段能够刷的最大深度也就是二十米了,再深会出问题的。二十米的水深也可以和巴拿马运河相当了,也就是说让黄河具备通航大型船只的能力,让巴拿马型货轮直达济南、郑州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甚至通到西安(渭水)、太原(汾水)、兰州也未尝不可能。这要在河槽刷深以后再做大量的工作,包括裁弯取直和桥梁改建等。黄河下游从郑州到入海口的长度约八百公里,落差在九十米左右,也就是每百公里十米以上的落差,用来分段设堰足够了。
一意
黄河要想通航其实不难,只需要在入海口筑起一道堰,把河水拦住,水位就有了。再在堰上设个船闸,就可以通航,黄河的水量虽少,只在过船的时候放一些下去还是绰绰有余的,多余的水可以通过堰排出去,不会影响行洪。怕淤积的话也容易,只需要在堰的底部开个孔,淤积的泥沙自然会被水流冲走。如果想让河道变深的话,只需要把堰体修的足够深就可以了,水流通过底孔外流的时候就会自然冲刷河底,根本不需要人工挖掘,而且一劳永逸,永不复发。河流都有向源侵蚀的特性,只要下游足够深,这个深度就会向上游蔓延,从而使河槽整体加深。当然自然条件下的向源侵蚀是很缓慢的,因为河流通常是表层流速快而底层流速慢的。但是因为堰体挡住了水流,迫使其必须优先通过底孔出去,这就造成了底层流速比上面快,冲刷速度会是自然向源侵蚀的无数倍。为了保持水位,虽然进水口开在堰体底部,但出水口要开在较高的位置,这就能让上游水位永远高过出水口了。有了水位和深度,通航还会难吗?靠一道堰冲刷的效果还是慢的,要多搞几道接力才能使全线贯通。怕冬季结冰?不存在的,不要忘了下游的水来自上一道堰的底层,就像泉水一样自带温度,怎么会结冰呢?因为刘家峡水库,兰州黄河已六十年没结冰了
一意 回复 06-25 11:12
束水攻沙是明朝潘季驯的治河方略,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前我也信奉束水攻沙。但是束水攻沙的效果不尽人意,现在黄河下游最窄处的艾山卡口宽度不到三百米,仍然是地上悬河,而潘季驯的缕堤相距三百丈,能有效果就怪了。之前我还考虑过把黄河河道进一步收窄到一百米乃至五十米,用八字堰来解决黄河的淤积问题。八字堰就是在黄河低水位区间尽可能的收束水流冲刷淤积,当水位超过堰体高度时可以从堰顶上漫过去,不会影响行洪。后来基本放弃了,因为不管怎么收束,水流仍然是表层快底层慢的,用于冲刷底部的能量很有限。只有让它反过来,让底层变成最快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冲刷河底,于是我设计了彻地堰。原理非常简单,用堰体制造水位差,迫使水流从底部的过流通道进入下游。过流通道的通过能力以当河段枯水季平均流量的六到八成为准,即使是流量最小的利津入海口附近,枯水季的平均流量也能达到四五百立方米每秒左右,六到八成大概300立方米每秒的样子。天鲸号的工作效率是4500立方米每小时,换算成秒就是1.25立方米每秒,300立方米每秒就相当于240艘天鲸号的疏浚能力,效果应该会很猛
一意 回复 06-25 11:12
束水攻沙是明朝潘季驯的治河方略,被后世奉为圭臬,之前我也信奉束水攻沙。但是束水攻沙的效果不尽人意,现在黄河下游最窄处的艾山卡口宽度不到三百米,仍然是地上悬河,而潘季驯的缕堤相距三百丈,能有效果就怪了。之前我还考虑过把黄河河道进一步收窄到一百米乃至五十米,用八字堰来解决黄河的淤积问题。八字堰就是在黄河低水位区间尽可能的收束水流冲刷淤积,当水位超过堰体高度时可以从堰顶上漫过去,不会影响行洪。后来基本放弃了,因为不管怎么收束,水流仍然是表层快底层慢的,用于冲刷底部的能量很有限。只有让它反过来,让底层变成最快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冲刷河底,于是我设计了彻地堰。原理非常简单,用堰体制造水位差,迫使水流从底部的过流通道进入下游。过流通道的通过能力以当河段枯水季平均流量的六到八成为准,即使是流量最小的利津入海口附近,枯水季的平均流量也能达到四五百立方米每秒左右,六到八成大概300立方米每秒的样子。天鲸号的工作效率是4500立方米每小时,换算成秒就是1.25立方米每秒,300立方米每秒就相当于240艘天鲸号的疏浚能力,效果应该会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