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张图:书桌上摊着一本书,旁边是一杯热茶,窗外的阳光刚好洒进来。配文写着:“我浪费了一个下午,但很幸福。”

底下评论炸开了锅:有人说“虚度光阴不可取”“不如去健身、学习”,也有人羡慕地说“这样的日子才叫生活”。
我想起自己刚过40岁的那几年,曾经特别焦虑,觉得人生已经过半,必须抓紧一切时间。

看书要学以致用,运动要打卡见效,连休息也要讲究“效率”。
可后来慢慢发现:高效是一种能力,但懂得虚度,才是一种智慧。
1. 为什么我们总被“高效”绑架?在中国的生活环境里,效率几乎成了一种隐形的“道德标准”。
孩子要上培训班,周末不能浪费;上班要加班,拼命才能不掉队;就连周末的休闲,也要发朋友圈证明“没白过”。长久下来,我们习惯了“日程表式的生活”,却越来越不会真正放松。于是出现了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明明做了很多事,却依旧觉得空虚、疲惫。
2. 40岁后,我选择给自己“无效时间”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真正治愈我的,不是拼命完成任务,而是那些“看似无用”的时刻。
比如:
下午泡一壶茶,什么都不干,就看着阳光一点点移动;翻开一本老书,读几页就走神,也不去责怪自己;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静静发呆。这些时刻,别人可能觉得“虚度”,可对我来说,却是身体和心灵的“修复力”。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人也需要无所事事。
3. 热点折射:为什么“反高效”正在流行?近两年,网上很火的一个词是“低欲望生活”。年轻人用“躺平”来抵抗内卷,而很多中年人也开始说:“我不想再被高效绑架。”
有人辞掉高薪工作,回老家种花养猫;有人把日子过得慢下来,拒绝再当“时间的奴隶”;还有人主动降低目标,只求活得自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高效焦虑”的反思。我们终于意识到,效率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幸福才是。
4. 学会“虚度”,其实是另一种高效很多人担心,浪费时间会让自己落后。可40岁后,我发现事实恰恰相反。当我允许自己“虚度”时,反而更有力量面对生活:
一个安静的下午,能让我恢复心情,第二天工作效率更高;一次无所事事的发呆,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一段悠闲的散步,能让我和自己对话,理清思绪。原来,虚度不是浪费,而是积蓄。
5. 留言互动40岁以后,我越来越明白: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快和慢、忙和闲,本来就该有节奏。
所以,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怎么看: 在高压的生活里,你愿意给自己留一些“虚度的下午”吗? 你觉得“高效”和“虚度”,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