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葫芦里教育虚假宣传?孩子对未来迷茫、空心躺平后,我们终于学会了真正“看见”孩子

两个月前的我,感觉家里的空气都凝固成了冰,女儿房间的门像一道无形的墙,隔绝了所有光亮,而墙内那个曾经爱笑的姑娘,正一点点

两个月前的我,感觉家里的空气都凝固成了冰,女儿房间的门像一道无形的墙,隔绝了所有光亮,而墙内那个曾经爱笑的姑娘,正一点点蜷缩进黑暗里。

曾经,女儿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从小学到高中,她永远是书桌前坐得最久的那个,奖状贴满了书房的墙,高考时顺利考入心仪的大学,选了她喜欢的汉语言专业。我们总说,等她毕业读研或者找份稳定的工作,日子就更踏实了。

可大三这年暑假,一切都变了。

女儿说专业课越来越难,同班同学要么在疯狂备考研究生,要么已经开始实习攒经验,她看着身边人都在“赛跑”,自己却像被按了暂停键。

她原本兴冲冲制定了考研计划,买了一摞复习资料,可坚持不到半个月,书本就被扔在角落蒙上了灰。

从那以后,她像变了个人。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白天拉着窗帘昏昏沉沉睡觉,晚上却对着手机屏幕熬到凌晨。三餐不定时,饿了就啃面包,渴了就喝瓶装水。我们小心翼翼问她未来的打算,她要么烦躁地翻个身不理,要么吼一句“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然后把自己埋进被子里。

看着女儿日渐消瘦的脸和眼里的空洞,我和她爸急得整夜睡不着觉,客厅的灯常常亮到天明。在了解到葫芦里教育之后,我们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报名了一对一家庭教育指导。

在葫芦里家庭教育专家叶老师的耐心分析下,我们才看清女儿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01 未被看见的焦虑

我们总以为女儿“懂事”“自律”,却没发现她的“懂事”背后藏着太多压力。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用“成绩好”“不让人操心”来定义她的优秀,却很少问她“累不累”“想不想休息”。

大三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岔路口,她既怕考研失败辜负我们的期待,又怕直接就业没有竞争力。这种“两头怕”的焦虑像一张网,把她越缠越紧。而我们只会说“加油”“别人都行你也能行”,这些话不仅没给她力量,反而让她觉得“自己必须做到,否则就是失败”。

02 断裂的家庭支持

女儿上大学后,我们和她的交流渐渐变成了“生活费够不够”“考试怎么样”,很少聊她的情绪和困惑。她在学校遇到专业课难题、看到同学内卷时,只能自己硬扛。

叶老师说,家庭本该是孩子的“情绪充电站”,可我们的忽视让她成了“孤独的战斗者”。当她撑不住时,自然会选择用“逃避”来保护自己。

找到问题根源后,叶老师为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疗愈计划,一步步拉女儿走出泥潭。

1 从“看见”开始的连接

叶老师没有急着让女儿“振作”,而是先教我们如何“看见”她的情绪。她让我们每天给女儿留一张小纸条,不聊学习和未来,只写“今天炖了你爱喝的排骨汤,记得热了喝”“外面的花开了,你房间的窗帘拉开能看到”。

同时,叶老师通过线上方式和女儿建立联系,从她喜欢的文学作品聊起,分享自己学生时代 “迷茫期” 、的经历。当女儿发现 、“原来优秀的人也会有搞不定的时候”,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了。

2 重建生活的节律

叶老师说,混乱的作息会加剧情绪的消沉,第一步要帮女儿找回生活的节奏感。她建议我们不强迫女儿“必须早起”,而是从“一起吃早餐” 开始 —— 每天早上把早餐端到她房间门口,轻声说“我们等你一起吃”。

起初女儿不为所动,但我们坚持了三天,第四天早上,她房间的门终于打开了。叶老师还指导我们和女儿约定“手机使用时间”,晚上 11 点一起把手机放在客厅,睡前陪她聊 10 分钟轻松的话题,比如“今天看到一只超可爱的猫”“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主角叫什么”。

3 重塑家庭沟通模式

叶老师教我们用“感受式表达”代替“评判式说教”。比如不说“你整天玩手机怎么行”,而是说“妈妈看到你天天熬夜,心里很担心你的身体”;不说“你必须定个目标”,而是说“你愿意和我们说说,现在让你最纠结的是什么吗”。

她还建议我们让女儿参与家庭事务,比如“今天你想吃什么菜,我们一起去买”“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不会用,你教教妈妈”。当女儿发现自己“被需要”,眼里渐渐有了光。

4 给未来“松绑”

叶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让女儿觉得“未来只有一条路”。她陪女儿一起梳理专业优势“你的写作很好,除了考研,还可以考虑编辑、新媒体运营这些方向呀”“就算暂时没确定目标,先把专业课学好,也是在为自己攒底气”。在叶老师的引导下,女儿开始重新翻看专业课本,定制关于未来的计划。

在葫芦里教育叶老师的指导和全家人的努力下,女儿的变化快得让我们惊喜。

不到两周,她就调整好了作息,每天早睡早起,按时和我们一起吃三餐。她主动承担起家里的扫地、做饭,周末会早起给我们熬粥,说“你们以前照顾我,现在换我照顾你们”。

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会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她不仅重新捡起考研资料认真复习,还打印了招聘信息,和我们一起讨论“这个岗位的要求我好像能满足”。

现在的她,每天按计划学习、运动,晚上会去楼下散步,周末还拉着我们去公园晒太阳、聊家常。房间的窗帘拉开了,阳光洒在书桌上,复习资料整整齐齐码在一边,旁边还放着她养的多肉植物。

看着女儿眼里重新亮起的光,听着家里久违的笑声,我和她爸终于松了口气。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成长路上,比起“成功”,更重要的是“被看见”“被支持”。未来的路还长,但我们不再焦虑,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全家人心在一起,温暖相待,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迎不来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