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美食“柳汆鱼” 春季里,陇西有一款特别的菜,叫“柳汆鱼”,即是腊肉切丝,与

西部沙漠文化 2025-07-01 21:47:00

陇西美食“柳汆鱼” 春季里,陇西有一款特别的菜,叫“柳汆鱼”,即是腊肉切丝,与韭菜粉条合炒,卷在薄薄的荞面摊饼中来吃。此种吃法,颇似北京人吃春饼卷合菜。 说起“柳汆鱼”,不得不说“西北李爷”。“西北李爷”名唤李空谷,字至忠,甘肃武山人氏。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入道家一派,法号篱嵩峰道士。清同治年间出山布道,隐于陇西玉皇观(俗称天爷庙),民间尊称为“西北李爷”。西北李爷平生饱学,平日除颂经演法、广施民众之外,还炒得一道拿手好菜“柳汆鱼”,并有《柳汆鱼》一首传世: 红白青绿珠宝色,玉盘盛来欲百增。 真灵万宰同下箸,各领风味数千秋。 说来也怪,正是这位癫癫狂狂的“西北李爷”所喜食的“柳汆鱼”,在陇西宗教界和饮食文化中引出了一段继宋代张耒的《咏韭》后更为引人戏说的诗文和趣事,成为斋戒弟子的笑谈话柄。“荒园秋露瘦韭菜,色茂春松甘胜蕨;人言佛见为下箸,笔炙烹美更滋滑。”张耒的这首诗竟与佛门弟子偏偏开了个大玩笑。说韭菜的美味引得佛门弟子也馋涎欲滴,忘却佛门戒律,抓起筷子大嚼大咽,用形象浪漫的笔调写出了韭菜的诱人美味。然而,在历史推演了近800年后,空谷道长的“柳汆鱼”比张耒更胜一筹,在他的笔下更露骨大胆地惊现了一段天上人间敢与万灵真宰挑衅的诗文。 也正是这让人食欲倍增的“柳汆鱼”,在陇西佛门净地惹出了一则笑掉大牙的故事。同治年间,陇西玉皇观向西不远处(今荣景园),有座叫作仁寿庵的佛门寺院,寺里的一帮大乘派弟子在晨钟暮鼓中严守戒律,倒也安守本份。自从这位空谷道长入住玉皇观后,这帮和尚便自觉不自觉的破了戒律。有的被逐出了寺院,有的遭到方丈、住持杖责。这一切醉过都因空谷道长的荞面摊饼子卷“腊肉炒韭菜”所引起。佛门戒律中明确有不食酒肉、葱、韭、芥、蒜的规定,既然戒律森严,和尚为何要破戒呢?奇就奇在每当初春秋露,新韭发芽之际,“西北李爷”便摊几张荞面饼子,炒起“腊肉韭菜”,那股随风飘进仁寿庵,让人馋涎欲滴的怪味,惹得那些诵经的放下经卷,敲木鱼的掉落锤子,神差鬼使般地爬上墙头,看那空谷道长大嚼大咽。空谷道长明知酒肉、葱、韭、芥、蒜对佛门弟子犯戒,但他总是戏弄这些和尚,念念有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和尚只能咂咂嘴,摇摇头,哪敢犯戒过去。时间一长,和尚们对那股怪味着实熬不住了。有几回,空谷道长刚将“柳汆鱼”做好,还未动筷子,便听到大殿上有响动,以为有贼人入内,孰不知是这些和尚设下骗局。等他殿外巡视归来,冒着香气的饼子菜肴只剩下空空如也的盘子,便知中了圈套。他也不生气,哈哈一笑,一边哼着张耒的《咏韭》诗,一边又燃起炊烟炒他的拿手好菜了。 诗文也好,笑话也罢,“柳汆鱼”不愧为一道时令小菜。所以说和尚破戒,也就见怪不怪了。“柳汆鱼”的确别具一番风味。据当地老人流传,“柳汆鱼”从配料上还有一番特定的讲究,原料必须是陇西腊肉、漳县红韭、武山粉条,三地特产合一,缺一不可,不然就逊色多了。这其中的奥妙是漳县红韭苗短、叶宽、膘厚,受秦岭黄土高原气候环境影响,辛香味足,尤其是翻炒不变形、色泽鲜艳。武山的粉条,又称夏条子,浸泡发软后表皮不黏不泛白,似品玉一般,吃起来柔软适口劲道,吃剩后加热也不见糊。《诗经》记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就用羔羊、春韭来祭祖。“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诗人杜甫、苏轼对韭菜情有独钟,夜雨待客吃韭,制作春盘也用韭。“西北李爷”更使韭菜耳目一新,与腊肉粉条为伍,留下了“柳氽鱼”的美谈。尤其荞面摊饼卷上腊肉韭菜炒粉条,吃一口的那个香味就无法形容了。因此,当地有句顺口溜:“腊肉韭菜粉条子,香烂你的嘴皮子。” 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柳汆鱼”的诱惑力。

0 阅读:0
西部沙漠文化

西部沙漠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