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农民朱海清在地里干农活,村长气喘吁吁跑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个大官!” “村长,我家三代都是农民,哪里来的大官?” 秋天,一位76岁的老人出现在河北兴隆县蘑菇峪村朱海清家门口。这位老人是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时任中顾委委员,他专程从北京赶来寻找45年前的救命恩人。 朱海清起初并不理解,直到老人提起“麻利嫂”和“冰儿”这两个名字。“麻利嫂”是村里人对他已故母亲张翠屏的称呼,而“冰儿”这个陌生小名,让他想起母亲临终前说过的话:“如果有个叫李运昌的人来找,那是我们家的恩人。” 这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寻访,源于1943年冀东抗战最惨烈的一次突围战。当年2月,7000多日伪军对冀东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李运昌率领的军分区指挥部被困在五指山上,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关键时刻,交通员朱殿昆的妻子张翠屏主动找到部队,提出带路突围。这个怀孕8个多月的农村妇女,因为熟悉山地地形被当地人称为“活地图”。 她指出一条连猎户都不敢走的险峻小径,可以直通安全地带。 零下28度的暴风雪夜里,张翠屏拄着木棍走在队伍最前面。就在爬到半山腰时,她突然临产倒地。 在枪林弹雨的包围中,这个孩子奇迹般地降生了。李运昌为这个在冰天雪地中出生的男婴取名“冰儿”,寓意冰雪聪明。 张翠屏产后大出血,战士们用担架抬着她继续前进。这支队伍最终成功跳出包围圈,但张翠屏因为失血过多差点丧命,被老乡用土方救回后,她坚决不肯收下部队留下的银元。 抗战胜利后,李运昌多方打听恩人下落,只知道朱殿昆在1944年牺牲,妻儿不知去向。直到1988年,兴隆县党史办在整理史料时发现线索,可能的“麻利嫂”就住在蘑菇峪村。 已经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李运昌得知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寻访。当他见到朱海清时,老人激动地说这孩子长得很像他母亲。 李运昌带来一张泛黄的战地照片,背面写着“1943年2月7日于五指山突围途中”,照片里有张翠屏怀抱婴儿的模糊身影。 看到这张照片,朱海清终于明白了自己小名的来历,也理解了母亲临终前那番话的深意。这个在炮火中诞生、被八路军司令员亲自取名的孩子,承载着那个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珍贵记忆。 李运昌在朱家住了两天,详细了解了张翠屏后来的生活情况。他得知这位救命恩人一生清贫,丈夫为革命牺牲后独自抚养孩子,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老人当即表示要帮助解决朱家的实际困难。 这次寻访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人们被这段跨越45年的寻恩故事深深感动,更被张翠屏舍生忘死救助八路军的精神所震撼。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拯救了一支抗日部队。 李运昌后来多次回忆,如果没有张翠屏的舍命带路,那支被围困的八路军很可能全军覆没。她不仅救了几百名战士的生命,更保存了冀东抗战的火种。 这种军民一家的深厚情谊,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战胜强敌的根本原因。 朱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说,母亲生前经常教育他们,八路军是为穷人打仗的队伍,帮助八路军就是帮助自己。 张翠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什么叫“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如今在兴隆县抗战纪念馆里,仍然陈列着当年的历史文物,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张翠屏的故事已经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她用生命书写的这段传奇,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这次1988年的寻访,不仅是一位老战士对救命恩人的感恩回报,更是对那个年代军民团结抗敌精神的深情致敬。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张翠屏这样的普通英雄,才有了抗战的最终胜利。[666] 信息来源:河北新闻网——《抗战记忆:兴隆“麻利嫂”传奇》
1988年,农民朱海清在地里干农活,村长气喘吁吁跑来:“别干了,快回去,你家来了
天地菜男
2025-07-03 00:43:30
0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