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外国一男子意外无意间在土地里挖出了一块圆形金属牌,上面刻着6个中国字,多年后,男子以150美元的价格将这个块金属牌卖给了一位大学教授,没曾想,教授在无意间竟发现了这块金牌藏着足以改变世界的惊天秘密!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小铜牌成新证 华人专家:郑和船队不止一次到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镇是个安静的地方,19有个年轻人在附近露营时拿着铲子随意挖掘。 在废弃教堂旁的墓地土堆里,他意外翻出个圆形金属牌,上面刻着看不懂的符号。 年轻人没当回事,随手收了起来。 若干年后他偶然听说这可能是中国文字,就用手机拍了照片发上网。 没想到竟真有人愿意花150美元买这张照片,年轻人拿到钱后很是高兴,却没意识到这枚不起眼的小铜牌即将引发史学界的地震。 买照片的人叫李兆良,美籍华裔科学家,1943年生于香港,专业是生物科技却痴迷历史研究。 他认出铜牌上六个小篆字体写的是"大明宣德委锡"。 这枚直径七厘米的铜牌形似传统铜钱,独特之处在于方孔处是实心鼓起的方块。 真正让李兆良激动的正是这行字。 它可能解开历史重大谜题:哥伦布真的是发现美洲第一人吗? 历史课本记载1492年哥伦布带着三艘百吨小船和87名囚犯船员起航,十年间四次出海规模最大也不过十七艘船。 但鲜少人注意,在哥伦布出航的八十七年前,1405年中国郑和船队已开始远航。 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每次规模都在两百艘以上,船员近三万人,每次航行长达两三年。 当时中国拥有全球最强的造船技术,舰队规模达四千余艘,如此实力为何没抵达美洲? 《明史》等史料明确记载郑和船队最远仅抵红海与非洲东岸。 至于航海的详细记录却成为历史悬案:成化年间官员刘大夏为劝阻皇帝重启航海,将郑和档案藏匿或销毁。 十五世纪官员无法预见航海历史价值,这个举动使后世考证极度困难。 缺失文字记录的情况下,考古发现成为关键证据。 史学界曾在非洲多处遗址发现明代瓷器,现在这枚北卡罗来纳出土的铜牌同样引起关注。 牌上"宣德"字样与明代宫廷器物标记一致,"委锡"古意即"御赐",符合郑和船队代表皇帝赐物外邦的惯例。 若此物真属明朝船队在美洲遗留,历史定论将被改写。 为验证铜牌真实性,李兆良收集多枚明代铜钱,与宣德铜牌一同送至俄亥俄州立大学材料科学系检测。 电子显微镜扫描显示铜牌材质为含锌黄铜,其合金成分与工艺特征指向明代中期以前制品,这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完全吻合。 真伪问题解决后,下一个关键是谁在何时将铜牌带到美洲? 考虑到美国建国仅两百余年,近代携带的可能性必须排除。 李兆良经系统排查发现三条主要传播路径:华人移民、西方传教士、印第安原住民。 首先宣德金牌在明代有严格回收制度,新帝即位会熔毁前朝金牌重铸,民间流传极罕见。 1994年北卡州华人不足十户且无收藏此类文物的经济能力。 其次当地教堂史料显示,最早来华传教士是1894年的清光绪时期,其携带物品清单经查证未含任何明代以前文物。 更关键的是土壤检测报告。 铜牌出土层位早于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北卡既无华人定居亦无传教士活动。 该地区原住民切诺基部落在此已居住千年,2010年人口普查仍有约三万后裔。 结合美洲原住民与明代船队接触史料的缺失,最合理的解释是十五世纪郑和船队将此物赠予印第安人,后在战乱中被秘密埋藏。 在研究过程中,李兆良意外发现新线索:长期被认为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实际制图技术早于欧洲同类地图百余年,且准确标注了美洲地理特征。 2010年南京祖堂山明墓考古为此提供新证据。 墓主洪保墓志铭记载其作为郑和船队副使的航海生涯。 铭文提及其船队曾抵达"去中国数万里,自古不通"的遥远国度。 按距离计算,非洲东岸距中国仅五千至八千里,唐朝杜环《经行记》更早有详细记载。 此处"自古不通"之地极有可能指向美洲。 铭文同时显示郑和实际航海次数为九次而非史载七次。 历史拼图出现更多碎片:2002年英国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在加勒比海发现中国古船残骸及渔具等物。 他在专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指出九艘中国海船沉没于此,认为这是郑和船队到达美洲的证据。 尽管正统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但宣德金牌的检测报告、印第安原住民的传播路径、明代地图的准确性及新出土墓志铭构成多维证据链。 北卡州乡村的偶然发现,南京古墓的考古实证,加勒比海底的沉船残骸,这些相隔万里的线索正在重塑人类大航海时代的记忆。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4年,外国一男子意外无意间在土地里挖出了一块圆形金属牌,上面刻着6个中国字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03 23:59: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