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8岁的赵玉仙落入日军手里,日军把她扒光,然后钉在十字架上,赵玉仙的

昉晓风歌 2025-07-04 04:53:18

1936年,38岁的赵玉仙落入日军手里,日军把她扒光,然后钉在十字架上,赵玉仙的惨叫声响彻了整个监狱,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敌人还将她拉到人群前公开审讯... 赵玉仙,1898年出生在吉林省梅河口市五块石村的一个穷苦人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父亲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母亲操持家务也入不敷出。小小年纪,赵玉仙就得帮着家里干活,挑水、砍柴,啥苦都吃过。15岁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她被嫁给了当地地主家的残疾儿子刘凤久。新郎走路都得拄拐,可她没抱怨,硬是把这个破落户收拾得像模 样。从早忙到晚,赵玉仙硬是用自己的勤劳撑起这个家,邻里都夸她能干又善良。 因为丈夫腿脚不便,家里大事小事全靠她。她走亲戚、赶集市,风里来雨里去,忙得脚不沾地。为了省时间,她学会了骑马,骑着一匹瘦小的花马跑遍山间小路。那矫健的身影,像极了林间的梅花鹿,村里人干脆叫她“梅花鹿”。她不光勤快,还聪明,心地也好,谁家有难处,她总搭把手,村里人都拿她当自家姐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鬼子占领东北,烧村子、抢粮食,乡亲们日子苦不堪言。赵玉仙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亲人受苦,心里憋着一团火。1933年,她听说有抗日组织在附近活动,二话不说就加入了。她胆大心细,很快就成了骨干。1934年,她被杨靖宇将军的东北抗日游击队看中,选为地下交通员。她常趁着夜色,把情报藏在头发里或鞋底,骑马跑几十里路,把日军的布防图、补给线消息送到游击队手上。一次次冒险,她从没出错,游击队靠着她的情报打了好几场漂亮仗。 可干这活儿,风险太大了。赵玉仙知道,自己早晚会暴露,但她没退缩。她常跟自己说:“总得有人干这事,乡亲们才能有盼头。”她不怕死,就怕自己做得不够多。那几年,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可眼神里那股劲儿,谁都看得出来。 1936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五块石村来了队日本兵,直奔赵玉仙家。一个叛徒把她卖了,暴露了她的身份。她正在院里劈柴,斧头还没放下,就被围住了。面对枪口,她没慌,低声安慰了吓坏的女儿几句,就跟着日军走了,头也没回。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回不来了。 日军把她押到村外一间破仓库改的审讯所。那地方阴冷潮湿,墙上挂满刑具,地上全是血迹。他们急着问出游击队的藏身地,先把她绑在老虎凳上,用竹签刺她指甲缝,血滴得满地都是。她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日军急了,拿皮鞭抽她后背,皮开肉绽,衣服都被血糊住。她还是不开口。他们又拿烧红的烙铁烫她胳膊,皮肉焦糊,疼得她直哆嗦,可她眼神冷得像冰,连哼都不哼一声。 折腾了半天没结果,日军气疯了。他们把她拖到院子里,剥光衣服,按在一架木十字架上,用铁钉砸进她手脚,血喷出来,染红了雪地。她的惨叫声撕心裂肺,回荡在监狱里。可这还不算完,他们拿刺刀捅她肚子,把她七个月的胎儿掏出来扔在雪堆里。她瞪着眼睛,愤怒到极点,可还是没屈服。 日军还不解恨,把钉着她的十字架拖到村头老槐树下,让村民围观。她血流了一地,寒风吹得她身子发抖,可她硬是抬起头,用最后一点力气喊出对敌人的诅咒。村民们低头抹泪,没人敢看。日军想用她的惨状吓唬大家,可她那股不屈的劲儿,反而让乡亲们更恨鬼子。 1937年1月的一个清早,日军把她拖到城外山坡上。她已经站不下了,满身鞭痕和烧伤,血都凝成块了。他们把她推倒在雪地里,用刺刀连捅几下,血染红了雪。她抽搐了几下,就没了动静。死前,她眼睛还睁着,像在控诉这帮畜生的罪行。日军扔下她的尸体走了,山坡上只剩一片死寂。 当晚,她丈夫刘凤久偷偷跑去刑场,找到她的遗体。他抖着手,用布包住她的头,哭得泪都冻住了。他把头埋在山林里,立了个无字碑,怕日军再来糟蹋。那年月,战乱四起,赵玉仙的事迹没传开,渐渐被埋没了。 抗战胜利后,赵玉仙的故事才慢慢浮出水面。90年代,地方党史工作者翻档案,挖出了她的经历。1993年左右,她的身份和事迹公开了,村民们才知道,那个勤劳的“梅花鹿”原来是个大英雄。她的故乡修了纪念碑,刻上她的名字,让后人记住她。每逢清明,梅河口的孩子们去碑前献花,念她的故事,发誓不忘了她。

0 阅读:2
昉晓风歌

昉晓风歌

昉晓风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