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三千精锐前来迎接。见李亨这阵势,李隆基赶忙让侍卫们丢下刀剑投降,他勉强笑着说:“我只是想回宫安度晚年。”这话说完,二人便同时打算迈步进宫,可谁走在前面呢?父子二人僵持不下了,大臣们也支支吾吾的不敢回答。 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年轻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712年登基后,他励精图治,搞改革、用贤臣,把唐朝推上了开元盛世的高峰。那时候,四方来朝,国力强盛,谁能想到后来的惨淡光景?可惜,人老了就容易糊涂。晚年他迷上了杨贵妃,宠信李林甫、杨国忠这帮家伙,朝政一天比一天烂。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打到长安门口,他慌了手脚,只能带着亲信跑路。 逃亡路上,马嵬驿的事儿成了他一生的痛。士兵们恨透了杨国忠,杀了不说,还逼他赐死杨贵妃。那一刻,李隆基估计心都碎了。更糟的是,儿子李亨半路跑去灵武自己当了皇帝,他只能退居太上皇的位置。权力没了,威风也没了,757年回长安时,他满脑子只想着回宫养老,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李亨,唐肃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安史之乱时,他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叛。756年马嵬驿兵变后,他没跟着父亲南下,而是北上灵武,靠着朔方节度使的支持登基称帝。这步棋走得果断,也够狠。他联合回纥、调兵遣将,757年9月收复长安,10月拿下洛阳,总算给唐朝续了点命。 但李亨心里清楚,父亲的影响力还在,老部下也不少。如果不压一压,自己的皇位可能坐不稳。所以,他带着三千精兵去“接”李隆基,既是护送,也是警告。这场父子会面,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757年冬天,李隆基带着六百侍卫回长安。路上百姓欢呼,可他一看到李亨的三千精兵,立马明白这是啥意思。他赶紧让侍卫放下武器,摆出一副“老子不争了”的姿态。到了咸阳望贤宫,父子见面,李亨表面上恭敬得很,可谁都知道,这恭敬里藏着戒备。进宫时,两人同时迈步,结果卡住了——谁走前面?这问题可不是小事,关系到谁才是真皇帝。 大臣们都不敢吭声,最后还是李泌出来打圆场,建议李亨先走,李隆基跟后。这事儿表面上解决了,可背后的意味谁都明白:李隆基彻底让位了。从此,他住进兴庆宫,权力被剥得干干净净。 回长安后,李隆基被封了个“太上至道圣皇帝”的名号,听着挺唬人,其实啥用没有。李亨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开始收拾老爹的旧部。760年,宦官李辅国奉命把李隆基迁到太极宫甘露殿,连高力士这样的亲信都被流放。晚年的李隆基只能在宫里弹弹琴,看看窗外,想想当年的盛世,日子过得孤单又憋屈。 李亨这边也不轻松。收复两京后,安史之乱还没完。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干掉,史思明又自立为帝,叛乱拖了好几年。他靠着郭子仪、李光弼这些猛将撑着,可朝廷内部也不省心。宦官李辅国和皇后张氏争权,搞得他焦头烂额。唐朝这时候已经伤筋动骨,经济重心南移,想重建谈何容易。 762年,李隆基在太极宫病逝,77岁。没过13天,李亨也走了,51岁。父子俩同年去世,留下个半死不活的唐朝。这结局看着挺唏嘘,李隆基从盛世皇帝落到这步田地,李亨拼尽全力也没能翻盘。权力这东西,真能把亲情撕得粉碎。 李隆基和李亨的故事,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安史之乱把一切都打乱了,父子俩的选择其实都带着无奈。李隆基晚年被架空,多少有点自找,但也让人感慨造化弄人。李亨呢,为了保住皇位不得不防着老爹,可这防来防去,亲情还剩啥?这段历史告诉咱们,权力面前,人性有时候真挺脆弱的。 你咋看这对父子?李隆基是不是活该,还是李亨太绝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公元757年,年过古稀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六百名侍卫的护送下回到了长安,新帝李亨带了
周平聊历史
2025-07-04 10:44:3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