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版税?”当时穷的吃了六年馒头咸菜的陈忠实愣了一下,随口说了句:“你说咋弄就咋弄”。 1993年的夏天,西安城笼罩在一片闷热之中。陈忠实坐在出版社的编辑室里,手中捧着一杯已经凉了的茶水。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厚重的打印稿,这就是他耗费五年光阴写就的《白鹿原》。窗外的梧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斑驳的树影投射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此时的陈忠实已经46岁,虽然常年的写作生活让他的发际线有些后退,眼角也爬上了几道细纹,但他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在等待编辑审阅的过程中,他的目光不时扫过桌上的稿件。这厚厚的一摞纸张,凝聚着他这些年来的所有心血,也寄托着他对文学创作的全部追求。 编辑室里很安静,只能听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走廊上偶尔传来工作人员的脚步声,又很快消失在门外。这间不大的办公室,此刻正在发生着一个重要的时刻:《白鹿原》即将确定出版。对于陈忠实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诞生,更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正当陈忠实沉浸在思绪中时,编辑放下了手中的稿件。他先是表达了对作品的赞赏,然后提出了一个关于稿酬支付方式的问题:是选择一次性支付稿费,还是采用按销量计算的版税方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陈忠实一时语塞。 在那个年代,很多作家都倾向于选择一次性领取稿费,因为这样更有保障。但版税制度作为一种新兴的版权收入方式,也开始在文学出版界逐渐普及。面对这个选择,当时的陈忠实并没有太多考虑。他只是简单地回应道,一切都由出版社来安排。 这个看似随意的决定,却成为了改变他命运的一个重要时刻。但此时的陈忠实并不知道,这个决定会为他带来多大的收益。他更关心的是《白鹿原》终于要出版了,这意味着他多年的心血终于要与读者见面。 那个下午,阳光渐渐西斜,编辑室里的光线也变得柔和起来。陈忠实和编辑又谈了一些出版的细节问题。谈话结束时,他收拾好随身的物品,起身离开了编辑室。走出出版社大门时,他的心情格外轻松,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担子。 这一天,注定要被写入中国当代文学的史册。不仅因为《白鹿原》这部作品即将问世,更因为陈忠实那句看似随意的"你说咋弄就咋弄",为他和这部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个普通的下午,成为了连接他过去五年辛苦创作与未来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节点。 回望1988年,陈忠实正处于事业的低谷期。那时的他虽然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与路遥、贾平凹一起被称为"陕西三杰",但内心却充满了创作的焦虑。特别是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贾平凹的《商州》相继出版并获得巨大成功后,这种焦虑更加强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忠实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专心创作一部反映白鹿原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这个决定意味着他要放下所有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创作。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不得不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每天以馒头咸菜果腹。 他的妻子默默支持着他的决定。尽管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她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她理解丈夫对文学的执着,也相信他终将创作出好的作品。每当陈忠实伏案写作到深夜,她总会为他准备一杯热茶,静静地守候在一旁。 为了收集创作素材,陈忠实经常回到白鹿原。在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走访了许多老人,听他们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有时,他会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和老人们一起喝茶聊天,记录下他们口中的历史故事。这些朴实的乡亲们,用他们的记忆为《白鹿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位于白鹿原的老家祖屋里,陈忠实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那是一间普通的土房,一张旧桌子,一把木椅,就是他的创作园地。春天,院子里的杏花飘香;夏天,蝉鸣声此起彼伏;秋天,金黄的麦秆映照着夕阳;冬天,北风呼啸着掠过原野。四季轮回,陈忠实始终坚持着他的创作。 创作过程异常艰辛。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他要反复修改数十遍;为了一个情节的真实性,他要走访多个村庄进行考证。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泡上一壶浓茶,开始新的写作。有时写到入神,连午饭时间都忘记了。 这五年间,陈忠实几乎与外界隔绝。他很少参加文学活动,也很少与其他作家来往。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创作中。他的书桌上总是堆满了各种笔记和资料,字迹密密麻麻的草稿纸更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在这段时期,最让他感动的是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邻居们知道他在写书,路过他的房子时总是刻意放轻脚步。村里的老人们有什么有趣的故事,也会主动来找他讲述。这些点点滴滴的关怀,都化作了他创作的动力。 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五年时光流逝。当最后一个句号落下时,《白鹿原》终于完成了。这部倾注了他全部心血的作品,不仅记录了白鹿原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他这五年来的艰辛付出。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丰碑之作"的《白鹿原》的诞生过程。
1993年,陈忠实耗时5年写出的《白鹿原》确定要发表了,编辑问:“你是要稿费还是
害羞的小丽
2025-07-04 16:22:0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