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只见电报上写着:“日前,我军派出的30多名侦察兵无一幸免,疑似被同一个人击毙了!” 当我军截获并破译了一封来自越军的电报时,电文内容却让在场人都大吃一惊。 从来没有派遣过专职狙击手执行任务,并且我军没有任何作战记录。 那么,究竟是谁?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场堪称奇迹的狙杀? 对越反击战中,我军位于云南边境的丘陵地带。 这里植被茂密,沟壑纵横,天然洞穴与茂密丛林提供了绝佳的隐蔽条件。 高地本身扼守交通要冲,是双方侦察分队频繁活动的热点区域。 而越军为了摸清我军防线部署,不断派遣精锐侦察兵小队。 这些侦察兵训练有素,行动诡秘,熟悉丛林作战,对我军防线构成严重威胁。 传统的巡逻和阵地防御难以有效遏制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急需一种更精准、更具威慑力的反制手段。 而士兵向小平,1966年出生于四川南充农村,1986年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 在新兵连,他并未展现出过人的体能或格斗天赋,唯独在射击训练场上,他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专注与稳定。 他仿佛天生与枪有缘,据枪姿势稳固如磐石,眼神锐利如鹰隼。 他并不满足于达到训练大纲的优秀标准,别人休息时,他依旧在靶场加练。 风雪天里,他趴在冰冷的地面上一动不动,练习克服恶劣环境对射击的影响。 他主动学习弹道学知识,琢磨风速、湿度、地心引力甚至目标移动对子弹轨迹的影响,尝试在心中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弹道计算机”。 这份远超普通士兵的执着与天赋,使他迅速脱颖而出,被选拔进入团里的射击尖子集训队。 1988年初,面对越军日益猖獗的侦察活动,我军决心采取主动反制。 任务的核心是,隐蔽潜伏,精确狙杀,震慑敌军,掐断其侦察触角。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且艰苦的任务,要求执行者具备超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坚韧的意志力、超凡的耐心以及一击必杀的射击技术。 而向小平主动请缨,他对自己的枪法和意志力有着充分的信心。 上级经过慎重考虑后,批准了他的请求。 从此,向小平的“战场”变成了高地周边一片约两平方公里的密林区域。 他没有选择固定的狙击阵地,而是在反复勘察地形后,精心挑选并构筑了十余个隐蔽的射击点。 他像幽灵般融入丛林,利用植被、岩石和天然沟壑伪装自己,行动无声无息,踪迹难寻。 接下来的40天,向小平开始了与丛林、孤独和死亡的漫长对峙。 白天,他忍受着亚热带丛林的高温、潮湿和蚊虫叮咬,纹丝不动地潜伏在伪装点内,通过高倍望远镜严密监视着每一寸可疑区域。 夜晚,气温骤降,寒气刺骨,他蜷缩在简易掩体或树洞中,警惕着黑暗中的任何风吹草动。 食物是冰冷的压缩干粮,饮水依靠收集的雨水或露水。 他断绝了与后方的一切非必要联系,静静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正是这份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是完成狙杀任务的基础。 当越军侦察兵的身影终于出现在瞄准镜中时,向小平展现了他作为顶级狙击手的冷酷与精准。 他从不轻易开枪。 每一次射击都经过缜密的计算和耐心的等待,而他追求的不是击伤,而是确保一击毙命。 这种神出鬼没、弹无虚发的打击方式,给越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他们不知道子弹从何方飞来,不知道死神何时降临,每一次渗透都如同踏入死神的狩猎场。 40天的潜伏狙杀,向小平共发射31发子弹。 战后统计确认的战果是,击毙30名越军侦察兵,重伤1人。 这31次扣动扳机,背后是无数个小时的潜伏观察、精确计算和生死一线的冷静。 当携带的弹药耗尽,体力也濒临极限时,向小平才利用夜色掩护,小心翼翼地穿越雷区,悄然返回部队。 此时的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身上布满蚊虫叮咬和荆棘划伤的痕迹,但眼神依旧锐利而平静。 向小平的惊人战绩,正是那封令越军指挥部胆寒的电报的来源。 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己方精锐的侦察分队竟被一名中国狙击手近乎“团灭”。 这份战报不仅重创了越军在该方向的侦察力量,更极大地震慑了敌军士气,有效遏制了其渗透活动。 他的事迹被编入教材,成为狙击作战的典范战例。 战争结束后,向小平没有躺在功劳簿上, 他继续在部队服役,将自己在实战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更多战士。 1999年退役后,他选择转业到重庆海关,并主动要求加入缉私队,将战场上的果敢与精准投入到打击走私犯罪的新“战场”中。 向小平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共和国边防的荣誉柱上,他是39号高地上真正的“寂静杀神”。 主要信源:(含山检察——这个解放军狙击手用31颗子弹消灭30人)
1988年,我军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破译出越南的电报,但是电报内容却让所有人大吃一
梦幻星河缘
2025-07-05 13:45:05
0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