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法国昂热的晨雾中,18岁的伊莎贝尔站在绞刑架上,她被指控“盗窃圣物”,罪名足以让她丧命。然而,就在行刑的最后关头,刽子手皮埃尔向她求婚,声称可以救她一命。这本是一个看似能逃脱死刑的机会,但伊莎贝尔的回答震惊了所有人——她拒绝了!
伊莎贝尔出生在贫民窟,父母早逝,靠拾荒为生。她的美貌成了灾难的根源。一天,她在富人区捡拾面包时,被贵族布兰奇诬陷“盗窃圣物”。根据当时的法律,她被判处死刑。审判过程中,贵族的证词远比平民的呼声更有分量,法庭甚至未曾认真翻阅她的辩词。
行刑当天,刽子手皮埃尔向她求婚,依据当时的免死条例,未婚刽子手向女囚求婚可以撤销死刑。然而,伊莎贝尔却说:“感谢你的好意,但我宁做自由的鬼魂,也不愿成为笼中的雀。”她选择了尊严,而不是苟且偷生。
伊莎贝尔的拒绝不仅是对求婚的回绝,更是对整个不公制度的挑战。她的最后一句话“宁做自由鬼,不做笼中雀”被刻在了昂热人权纪念碑上,成为对自由与尊严的永恒颂歌。
伊莎贝尔的死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行刑后,村民们自发为她修建了衣冠冢,悼念她的不幸。舆论的压力迫使贵族布兰奇变卖庄园,远走他乡。1641年,法国颁布了《法兰西刑事程序修正案》,规定“婚姻救赎”需经女方三次确认同意,这一改革被视为女性权益的微小进步。
伊莎贝尔的故事并非孤例。17世纪的法国,绞刑架不仅是惩罚工具,更是社会不公的象征。她的抗争如同一道裂痕,撕开了旧制度的光鲜外衣。
如今,昂热老城监狱遗址已改建为人权教育中心,全息技术重现了1638年的那场刑场求婚。游客们站在虚拟的绞刑架前,仍能感受到伊莎贝尔的勇气。她的故事提醒我们,自由与尊严的追求,永远值得用生命去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