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八路军神枪手因汉奸出卖,被日军重兵包围,当只剩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却犯了难:“该打汉奸,还是小鬼子?”
这个艰难抉择,将他波澜壮阔的抗战生涯推向高潮。 而要读懂这个抉择,还得从他的成长与战斗经历说起。
1911 年,王凤麟出生在黑龙江宁安的猎户家庭。7 岁那年,父亲把猎枪交到他手里:“记住,枪口永远要对准豺狼。”
从那时起,他就在林海雪原中穿梭。艰苦的环境,成了他练枪的天然场地。15 岁时,他已能在百米外,一枪精准洞穿野兔眼睛。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踏入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凤麟亲眼看见邻居李大爷一家被害,3 岁的孩子被抛进火堆。
这悲惨的一幕,彻底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他抄起猎枪,义无反顾加入抗联。短短 3 个月,他就击毙 20 多个日军,成了战友们口中的 “雪原神枪手”。
凭借出色的作战能力,王凤麟迎来了新的机遇。1935 年,因作战出色,他获得宝贵机会,被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爆破技术和山地作战理论。
毕业时,教官对他说:“你会成为让敌人害怕的战士。” 这番话,既是认可,也是期许。
带着在苏联学到的本领,王凤麟踏上了新的战场。1938 年,他来到山东。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早听说过他的神枪手名号。
为了见识他的真本事,吴瑞林在训练场上设下 “麻雀靶”。吴瑞林先打下一只飞雀,紧接着,王凤麟举枪,一枪命中麻雀头部。战士们齐声喝彩。
吴瑞林拉着他的手说:“有你在,不愁打不掉鬼子脑袋!” 两人搭档后,王凤麟主导组建了八路军首支爆破队。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设备。王凤麟就带着战士们用土办法提炼炸药。在莱芜战役中,他们用自制炸药炸毁 3 辆日军装甲车。
吴瑞林后来回忆:“王副团长的爆破战术,把鬼子的装甲车变成了铁棺材。”
然而,战争的残酷从不留情。1941 年 11 月,日军扫荡鲁中根据地。王凤麟在指挥作战时,右腿不幸中弹,膝盖以下 20 厘米处粉碎性骨折。医生无奈决定截肢。
术后醒来,他抓住医生的手大喊:“我还没杀够鬼子,不能当残废!”
装上枣木假肢后,王凤麟没有被伤病打倒。他积极复健,努力练习走路。他常说:“苏军有无脚飞将军,我也能继续战斗。”
即便身负残疾,王凤麟依然心系战场。1942 年秋,日军调集 5 万兵力,对鲁中地区进行 “拉网合围”。王凤麟因伤未愈,主动要求留守马鞍山。
马鞍山海拔 618 米,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石阶小路能上山。王凤麟带着 30 多名伤员和家属,用石头、树干修建工事,准备迎敌。
11 月 9 日清晨,日军在汉奸唐云三带领下,包围了马鞍山。王凤麟冷静指挥,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一枪击毙日军指挥官山田大佐。
这一枪,大大鼓舞了守山战士的士气。激战到黄昏,日军丢下百余具尸体,退了下去。
但敌人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天,日军调来了飞机大炮,疯狂轰炸马鞍山。王凤麟的假肢被炸飞,他单腿爬行着继续指挥战斗。
他在布条上写下 “石头也宝贵,节约弹药”,让战士们节省子弹,用石头抵抗敌人。
但日军不断增兵,战斗越来越激烈。山上弹药越来越少,人员伤亡也在增加。
王凤麟让通讯员从后山下山报信,又用布条拧成绳子,想趁着夜色转移家属和孩子。可惜布绳不够长,不少人不幸坠崖。
战斗到最后一刻,王凤麟迎来了那个艰难的抉择。“打汉奸!” 重伤的警卫员赵克林艰难地说出这几个字。此时,王凤麟手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
汉奸唐云三的丑恶嘴脸,日军在东北、在鲁中犯下的暴行,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他想起在苏联学习时,教官说过:“真正的战士,要瞄准敌人的心脏。”
短暂思考后,王凤麟把枪口对准了山田大佐的副官井上少佐。枪响后,井上少佐倒下。
王凤麟用尽最后力气,把枪托砸向岩石 —— 他绝不让武器落入敌人手中。
日军冲上山顶时,王凤麟拉响了光荣弹。这位 31 岁的神枪手,用生命践行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在他带领下,守山战士毙伤日伪军 200 余人。虽然 30 人牺牲,但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44 年 12 月,八路军收复马鞍山,在烈士纪念碑上刻下王凤麟的誓言:“誓与马鞍山共存亡!”
在抗战岁月里,像王凤麟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换来了今天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