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秋,当“车骑将军张郃于木门道中伏阵亡”的消息传到魏都后,皇帝曹

夜听历史 2025-07-05 22:36:39

公元231 年秋,当 “车骑将军张郃于木门道中伏阵亡” 的消息传到魏都后,皇帝曹睿大惊失色。张郃之死,疑云重重,究竟是死于意外,还是司马懿的算计呢? 张郃早年是袁绍手下大将,官渡之战中,当曹操奇袭乌巢粮仓时,袁绍帐下形成鲜明的战略分歧:张郃等人力主救援乌巢,而谋士郭图等人则坚持攻打曹操大营。 袁绍最终采纳郭图之策,结果不仅未能破营,乌巢粮仓反而被曹军焚毁。郭图为推卸责任,诬陷张郃 “快军败,出言不逊”,逼得这位河北名将在阵前倒戈,归降曹操。 曹操对张郃的到来喜出望外,亲自出营迎接,将其比作 “微子去殷,韩信归汉”,当即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真正奠定 “五子良将” 地位的,是他在汉中之战与北伐战场上的表现。 建安二十三年(218 年),刘备率军攻汉中,张郃驻守广石,面对刘备万余精兵的猛攻,“率亲兵搏战,自旦及昏,敌不能克”,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次年,夏侯渊战死,军心大乱之际,张郃被推为临时统帅,“勒兵安阵,诸将皆受节度”,稳住了防线,连刘备都感叹 “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可见对其忌惮之深。 而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更是成为曹魏西线的 “定海神针”。 诸葛亮首次北伐,马谡据守街亭,张郃率军奇袭,“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一举粉碎了诸葛亮的战略企图。 此后,张郃又在陈仓之战、祁山对峙中多次挫败蜀军,让诸葛亮颇为头疼。 到了公元231 年时,张郃已成为曹魏 “五子良将” 中仅存的一个,既是军方元老,又是对抗蜀汉的骨干,官拜“车骑将军”,地位很高。 此时,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已然拉开序幕,亲率大军包围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一时间,曹魏控制的雍凉震动。 魏明帝曹睿紧急调遣司马懿西进驻扎长安,统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将领抵御蜀军。 此时的司马懿地位虽高于张郃,但相比之下,曹睿更信任张郃,故而特意下诏强调 “郃识变量,善处营陈,使持节督诸军”,有以张郃制衡司马懿之意。 司马懿抵达前线后,采取 “坚壁拒守,以逸待劳” 的策略,与诸葛亮展开对峙。当诸葛亮率军进攻祁山时,司马懿亲率主力救援,却只守不战。 张郃建议分兵驻守雍、郿两地,防备蜀军突袭,司马懿以 “分军势弱” 为由拒绝,坚持集中兵力。 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始终闭门不出。直到五月,蜀军粮草渐尽,诸葛亮被迫撤军。就在此时,司马懿突然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定,下令追击。 张郃当即提出反对,认为诸葛亮粮尽退走,其部必有精兵断后,强行追击恐遭不测。 但司马懿态度坚决,甚至以 “军令如山” 相逼。 张郃率军追至木门道时,果然陷入蜀军埋伏。两侧山崖上滚木礌石倾泻而下,乱箭如飞,张郃奋力突围,却被一箭射中右膝,“创重不治,薨于军”。这位为曹魏征战四十余年的名将,最终倒在了秦岭深处的峡谷中。 张郃之死,表面看是一场意外的军事失利,但细究史料,却不难发现其中的蹊跷。作为曹魏军界的 “活化石”,张郃的存在对司马懿而言,始终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障碍。 魏明帝曹睿时期,对司马懿的态度一直是 “重用与提防并存”。曹睿深知司马懿的才能,却也深为忌惮其野心,因此刻意扶持曹魏元老以制衡。 张郃作为 “五子良将” 仅存的代表,不仅战功卓著,更在军中拥有深厚根基,自然成为曹睿倚重的对象。 曹睿曾多次单独召见张郃议事,甚至在司马懿主持西线军务时,仍允许张郃 “承制便宜行事”,这种特殊待遇,无疑让司马懿感到不安。 张郃在西线与蜀军对抗多年,熟悉地形与敌情,其 “巧变” 的用兵风格与司马懿的 “持重” 形成鲜明对比。 《魏略》中的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不得已” 三字,道尽了张郃的被动,作为副手,他不得不服从主帅司马懿命令。 张郃的死讯传到洛阳,曹睿 大惊失色,下诏追赠张郃为壮侯,“谥曰壮,子雄嗣”,并将其食邑增至四千三百户。 张郃死后,司马懿在西线军中再无制衡,得以从容培植亲信,将雍凉兵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司马氏后来夺取曹魏的天下时,其亲信将领大都是当年司马懿从雍凉一手提拔的。 对于蜀汉而言,张郃之死是重大胜利。此后蜀汉北伐虽仍未成功,但曹魏西线再难有张郃般能准确预判蜀军动向的将领,使得蜀军的军事行动获得了更大空间。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张郃之死,司马懿之罪也。郃善用兵,知进退,为魏之柱石,懿忌其能,而致之死地,岂非以私怨而败国计乎?” 张郃之死是整个曹魏走向衰落的缩影 ,当军事才能让位于算计,当勇猛抵不过阴谋诡计,曾经雄视天下的曹魏,便已在历史的迷雾中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

夜听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