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正在家中取暖,忽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出去一看,一个女红军递

粉粉的绿绿 2025-07-06 15:03:42

1937年,地主王学文正在家中取暖,忽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出去一看,一个女红军递给他一个孩子,说:“大哥,这个孩子交给你照顾!” 当时,王学文也刚当上父亲,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儿子。 突然,“砰砰砰!” 一阵急促敲门声突然响起。王学文心里很疑惑:这大冷天的,谁啊? 他把孩子递给妻子秦莲,快步去开门。门一推开,门外却空无一人。正要关门时,他低头一看,脚边竟躺着个人! 是个穿红军军装的年轻女子,脸色白得吓人,双眼紧闭,身上衣服又薄又破,冻得硬邦邦的。 王学文一看就明白了:这女红军肯定是在冰天雪地里,又冷又饿才晕过去的。他顾不上多想,弯腰把人背进屋里。 过了好一会儿,女红军才慢慢睁开眼。她警惕地打量四周,看到王学文夫妇,立刻挣扎着坐起来,从怀里小心翼翼抱出个婴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托付,王学文夫妇满心疑惑,不知该如何是好。她虚弱地说道:“大哥,大嫂,这孩子以后就拜托你们照顾了。” 这话把夫妻俩弄懵了。王学文赶紧问:“姑娘,我们都不认识,你咋把孩子托付给我们?” 女红军眼眶一下子红了,声音哽咽:“我叫吴仲廉,在红九军政治部工作。现在这情况,我和丈夫带着孩子根本活不下去,只能求你们帮忙。” 为了让王学文夫妇了解自己的困境,吴仲廉开始讲述那段艰难的过往。吴仲廉说起了几个月前的事。那时她怀着孕,跟着红九军加入西路军,西渡黄河去打仗。 丈夫曾日三是红九军政治部主任,夫妻俩一路跟着部队吃苦。刚到陕北,还没歇口气,又要投入新的战斗。 西路军一进河西走廊,就被马家军死死咬住。没有援军,粮食弹药越来越少,部队伤亡惨重。 就在这种绝境下,吴仲廉生下了孩子。可孩子的哭声没带来喜悦,反而让夫妻俩愁得整夜睡不着觉 —— 连战士们都吃不饱饭,这小娃娃怎么活下去? 在走投无路之际,一个转机出现了。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狠下心决定把孩子送走。可普通人家自己都难,上哪找愿意收养的? 这时,有村民给他们出主意:“去找王学文吧,他虽是地主,却心善,家里也宽裕,说不定愿意帮忙。” 吴仲廉和丈夫四处打听,确认王学文是个靠谱的人,咬咬牙,带着孩子摸黑赶路,终于找到了王学文家。 听完这番充满艰辛与无奈的讲述,王学文内心深受触动。听完吴仲廉的话,王学文心里又敬佩又心酸。他看看襁褓里瘦弱的孩子,小脸冻得通红,再看看自己怀里的娃,转头看向妻子。 秦莲轻轻点头,眼里满是心疼。王学文郑重承诺:“姑娘,你放心,我们一定把孩子当亲骨肉养。” 吴仲廉眼泪 “唰” 地流下来,她抹了把脸说:“孩子跟你们姓,就叫王继曾,希望他能继承他爸的革命精神。” 最后深深看了孩子一眼,她把孩子塞进秦莲怀里,转身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走,就是十几年。 与孩子分别后,吴仲廉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回到部队的吴仲廉继续跟着西路军转战。但厄运一个接一个:一次战斗中,丈夫曾日三不幸牺牲;后来吴仲廉也在战斗中受伤被俘,直到国共合作才被解救出来。 那些年,她吃尽了苦头,却始终没忘记自己送人的孩子。 而在另一边,王继曾在养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长大,夫妻俩将他视如己出。尽管亲生骨肉不幸夭折,但他们把所有疼爱都给了王继曾。他一直以为这就是亲生父母,却不知远方的母亲已找了他十三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局势渐渐稳定。吴仲廉开始四处托人打听孩子下落。她跑了无数地方,问了无数人,终于在 1950 年,得到了消息。 几个解放军战士来到王学文家,说明来意:“吴仲廉同志找到了,想接回儿子。” 这个消息,瞬间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本平静的生活。王学文夫妇一听,心里五味杂陈。既为吴仲廉高兴,又满心不舍 —— 朝夕相处十几年的孩子,哪能说放就放? 王继曾更是懵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看养父母,又看看战士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学文哽咽着拉过他:“继曾,这是你亲生母亲,找了你十几年,跟她走吧。” 王继曾 “扑通” 跪下:“爹娘,我舍不得离开!” 秦莲含泪扶起他:“傻孩子,想我们就回来。” 最终,王继曾跟着战士们离开,一步三回头,泪水模糊了视线。王学文夫妇站在门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在路的尽头。 母子重逢那天,吴仲廉一眼就认出了儿子,紧紧抱住王继曾,泣不成声:“孩子,母亲找了你这么多年……” 虽然十几年没见,但血缘让他们瞬间亲近起来。 后来,吴仲廉一直记着王学文夫妇的恩情,经常寄钱寄物。王继曾也没忘养育之恩,只要有空就回甘肃看望养父母。 这个跨越战火与和平的故事,见证了最朴实的善良,最深厚的亲情,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不已。

0 阅读:142
粉粉的绿绿

粉粉的绿绿

粉粉的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