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时,子女们抱着她大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王承书不是普通人,她是真真正正的学霸。1912年,她出生在江苏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1930年,她考进北大物理系,那时候女生学物理可是稀罕事儿。大学期间,她成绩拔尖,毕业后还留校当了老师。后来,她跑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跟着大牛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研究气体分子运动论,1944年拿到了博士学位。在美国,她认识了丈夫张文裕,两人都是搞科研的,志趣相投,日子过得挺美满。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王承书和张文裕放弃美国的好日子,毅然回国。她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了新中国第一批核物理研究者。那会儿,国家穷,技术落后,但她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想为国家做点啥。1956年,中国启动核武器研制计划,王承书被选中参与。这时候,她已经是国内顶尖的核物理专家了。 1960年,对王承书来说是个分水岭。当时中国核武器研制到了关键阶段,铀浓缩技术成了拦路虎。这技术是核弹的核心,国际上被封锁得死死的,国家急需专家突破。王承书因为在气体分子运动论上的造诣,被选中去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任务保密级别高到啥程度呢?她得跟外界彻底断联系,连家人都不能告诉。 这选择可不好做。一边是国家需要,一边是丈夫和孩子。她知道去了西北,可能好多年回不来,家人会担心、会痛苦。可她也明白,这事儿关系到国家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最终,她选择了国家,简单跟家人说了句“要出差”,就走了。从此,17年没音讯。 到了西北,王承书的生活完全变了样。那地方荒凉得很,吃住条件差,科研设备也简陋。可她没抱怨,和团队一起埋头干。铀浓缩技术有多难?简单说,就是要把铀235从天然铀里提出来,得靠离心机或者扩散法,这需要极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王承书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摸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背后有王承书的汗水。她在铀浓缩上的突破,直接决定了核弹能不能造出来。可这些功劳,当时没人知道。她在基地里隐姓埋名,连成功的那一刻,也没法跟家人分享。17年间,她没回过家,没写过信,甚至不能让人知道她还活着。这份坚持,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王承书走了,家里却乱了套。丈夫张文裕得一个人拉扯孩子,孩子们老问“妈妈去哪儿了”,他只能含糊其辞。外面还有人嚼舌根,说她抛家弃子,心狠。17年啊,日子多难熬。张文裕心里其实也犯嘀咕,但他信王承书不是那种人,总觉得她有苦衷。他教孩子们坚强点,等妈妈回来。 孩子们小时候不理解,长大了也慢慢习惯了妈妈不在。可那种思念,从没断过。他们不知道的是,王承书在西北也一样想他们。她不是不想家,是实在没办法。 1977年,任务解密,王承书终于能回北京了。17年后,她头发白了,身体也熬坏了。回到家,孩子们看着这个满头白发的母亲,愣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们哭着抱住她,喊她“英雄”。这时候,家人才知道,她这17年不是“抛弃”他们,而是去干了件大事儿——为国家造原子弹。 真相大白后,家人的埋怨全没了,剩下的只有敬佩。王承书也终于能喘口气,把这些年的经历讲给他们听。她没抱怨啥,只是说自己做得还不够。那一刻,17年的隔阂全化开了。 回北京后,王承书没闲着。她继续搞科研,还带了不少学生。1980年,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算是对她贡献的肯定。1994年,她因病去世,82岁。她这一生,没为自己争啥,全都献给了国家。 说实话,王承书的选择挺让人震撼的。她为了国家,舍了小家,这得有多大的信念?可咱们也得想想,17年对一个家庭来说,太长了。她是英雄,可丈夫孩子受的苦,也实实在在。有人可能会说,国家大事比啥都重要;也有人觉得,家庭责任不能丢一边不管。 这事儿没啥标准答案。换成是你,咋选?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能豁得出去吗?王承书的故事,留给咱们的,不光是感动,还有思考。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狠心抛弃丈夫和孩子,从此音信全无。17年,当看到满头白
文山聊武器
2025-07-06 20:32:35
0
阅读:183
驿动
和钱学森一样,是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值得敬仰。所以就不要炒作蔡澜之小辈,放荡自我的人,比凡人还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