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跋涉,答案在流动中生长。”
当我第一次意识到“为何而活”这个问题,就像被抛进茫茫雾霭的荒原。十八岁的夏夜,躺在天台数星星,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碰撞,“活着”二字突然变得沉重又轻盈。
“沉重是因为找不到锚点,轻盈是因为一切皆可书写。”
于是我开始跋涉。在校园的走廊与理想撞个满怀,在实习的街巷与现实狭路相逢,在深夜的书桌前与孤独默默对峙。我曾为一篇被否定的文章痛哭,为一次擦肩而过的机遇失眠,为镜子里逐渐坚韧的眼神感到陌生又熟悉。
生命本没有预设的轨迹,就像溪流不会问“为何流淌”。我在跋涉中明白,意义不是某座终点的灯塔,而是流动的水:流过荒原时滋养野草,漫过石滩时撞出浪花,汇入江海时拥抱广阔。
曾以为所谓的“无意义”,比如重复的通勤、无解的难题、深夜的徘徊,我将他们比作成水流里的沙,沉淀出河床,托举后来的奔赴。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我想,跋涉的意义也在于此。当我为陌生人的善意红了眼眶,为一朵花的绽放驻足停留,为终于读懂一本书而激动颤抖,这些瞬间不是答案,却是生命流动的证据。
我跋涉,生命便随我流动。不需要宏大的意义加冕,每一步脚印里的泥沙俱下、每一次呼吸中的潮起潮落,都是活着的注脚。在流动里接受渺小,在跋涉中创造光芒,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生长。
祝你在自己的跋涉里,看见生命流动的光,有走下去的勇气,也有停留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