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手术大出血,留下了青梅竹马的妻子许鹿希和两个孩子离开,终年62年。 195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32岁的核物理专家邓稼先突然从家里消失了。 他的妻子许鹿希是北大的医学教师,这天回家只见到桌上一张简短字条:"我要调动工作,以后家里事托付你了。"这一走就是整整28年,连两个孩子都记不清父亲的模样。 那时候夫妻俩结婚才五年。 许鹿希常常半夜惊醒,听见屋外汽车声响就冲到窗口张望,可总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有次三岁女儿发高烧,她独自抱着孩子在医院走廊等到天亮,护士问:"孩子爸爸呢?"她只能摇摇头。 邻居看见她总提着暖水瓶去医院打热水,以为邓家有人长年生病,其实那热水是端回家给孩子温奶瓶用的。 邓稼先正和同事们挤在西北戈壁的帐篷里。 有次核试验出现故障,他穿着防护服冲进辐射区找关键零件,出来时嘴唇都是紫的。 警卫员哭着求他:"您别总抢在前头!"他却笑着说:"你们成家的顾着点老婆孩子,我家的娃早就忘了我这个爹了。"大家不知道他裤袋里总揣着女儿的小相片,相片边角都磨出了毛边。 1971年夏天发生件稀罕事,杨振宁回国特意要见老同学。 有关部门赶紧把邓稼先从青海接回来,两人才在首都医院见了面。 许鹿希看见丈夫白大褂下露出带补丁的汗衫,急得直跺脚,邓稼先反倒安慰她:"老杨在外国见惯西装革履,正好让他看看咱们的本色。" 长期接触核材料让邓稼先身体垮了。1985年查出癌症时,他兜里还装着未完成的核能建议书。 住院期间,止痛针打得浑身没块好皮,他却在病床上校对论文,手指都被血渍黏在稿纸上。 来看望的老战友气得拍桌子:"这些事让别人干不行吗?"他喘着气说:"就像老农收庄稼,眼瞅着要入仓的粮食,怎能撂在地里糟蹋了。" 保密禁令在1986年6月解除时,全国报纸突然登出邓稼先的名字。 电话把家中的线路都烧坏了,许鹿希握着发烫的话筒,听见无数声音问:"这位功臣还活着吗?"她望着病床上昏迷的丈夫,想起那年结婚买的红双喜暖水瓶,瓶胆碎了三次,她拿糯米浆补了又补,到底还是没等到丈夫回来用它泡杯热茶。 追悼会那天,研究所送来套新中山装。 许鹿希打开丈夫的旧衣柜,手指拂过那件肘部磨穿的毛衣,最后还是选了领口开线的棉布衬衫。 殡仪馆师傅看不下去:"至少把补丁熨平整些?"她摇头:"他这辈子最烦表面光鲜。" 孩子们后来才知道,母亲去西城区房管局跑了十几趟。 她把单位新分的楼房退了,坚持守着老屋。 九十年代院里的银杏树生虫,物业要砍掉,六十多岁的许教授举着树苗照片坐在树坑里,说这是丈夫参加核试验那年亲手栽的。现在这棵树有合抱粗,树皮上还留着当年刻的"东方巨响"四个字。 世纪之交的表彰大会上,有位白发女士始终没上台。工作人员后来整理材料时发现,许教授默默捐赠了全部奖金。她在汇款单附言栏写着:"给戈壁滩买树苗,要耐旱的。" 2023年央视拍《国家记忆》时,摄制组在老屋看见个旧木匣。 里面装着英文单词卡片,字母写得歪歪扭扭。九十五岁的许鹿希摩挲着卡片说:"老邓走那晚,我梦见他说中子公式写错了。醒来就去查书,才想起他当年用化名发表的论文。" 这些年她翻遍丈夫留的笔记,竟真找着处数据误差。研究所后来复验,发现这个三十年前的错误测算,差点影响新一代核装置的安全参数。 今年春天北师大附中办"两弹精神"讲座,工作人员去接许教授时,见她正给院里的桃树修枝。 信息来源: 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许鹿希的等待》 《北京青年报》专题报道《丈夫消失的28年》 《中国科学报》刊载《邓稼先最后的手稿》 人民网《"两弹元勋"后人访谈实录》 《光明日报》文章《戈壁滩上的夫妻树》
天津一12岁男孩需做开颅手术,就在男孩剃光头发时,亲妈看到头上的疤痕后,瞬间情绪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