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蒋介石送来一封“求情信”,愿以20万大洋,20担医药,以及南昌监狱所

如梦菲记 2025-07-07 11:22:52

1930年,蒋介石送来一封“求情信”,愿以20万大洋,20担医药,以及南昌监狱所有共产党,来交换一个被俘虏的国民党将领,可消息还没送出去,对方就人头落地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冬,江西龙冈的山谷间下着冷雨,张辉瓒带着他的部队踏入这片被红军早已布控的山地,他是蒋介石倚重的将领,率领号称“铁军”的第十八师担任第一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先锋。   他自信心极强,几次拒绝参谋的劝告,坚持向前推进,想要以战功抢得上峰的赏识,红军判断他急于求成,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引他进入了四面环山的龙冈。   战斗从清晨开始,山谷中的红军部队发起攻击,枪炮齐鸣,张辉瓒指挥部队试图突围,但很快被红军各部包围切断。   他在混乱中换上士兵衣服,藏入山林,被红军识破后俘虏,这是红军第一次活捉的国民党中将,也是一张可以在战场之外换取战略资源的重要筹码。   红军上下对张辉瓒的去留产生分歧,一部分人希望借助这次机会争取更多物资,减轻苏区压力,张辉瓒在江西任职多年,曾大肆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称作“张屠夫”,在苏区百姓中恶名远扬。   群众对他仇恨极深,这也是红军考虑他能否保住性命的最大障碍,中共中央军委研究后决定,以张辉瓒为筹码向南京政府争取赎人协议,尽可能换取现金、药品、枪弹和被关押的共产党同志。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震惊又恼火,他向来重用张辉瓒,视其为前线猛将,未曾料到竟被红军俘获,为了稳定军心,他不得不放下颜面,同意用人换人。   赎人方案由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制定,条件极为优厚:交付20万银元,20担药品,释放南昌监狱中全部政治犯,并以未投入战斗的54旅人枪投诚充作红军兵员补充。   张辉瓒的夫人朱性芳也多方奔走,通过上海的中共地下关系积极斡旋,期盼丈夫能够被救回。   中共方面派出李翔梧、涂作潮赴南昌准备谈判,同时通知红军做好释放准备,对红军而言,这批物资意味着可救活大量伤员,补充作战力量,甚至能打通与国统区的情报和组织联系,一切看似顺利,直到东固传来异变。   1931年1月28日,东固召开祝捷大会,庆祝红军在龙冈战役中的胜利,红军计划在会上展示俘虏,表达自己对敌人的胜利,但数万群众云集会场,情绪迅速失控。   不少人带着亲人的骨灰坛、烧毁的房契和斑斑血衣来到现场,他们来自曾被张辉瓒部队扫荡的村庄,目睹亲人被杀,房屋被焚,牛羊被抢,在这些人眼里,张辉瓒是必须偿命的刽子手。   负责维持秩序的红军战士试图阻挡群众冲击,但人群太多,情绪激烈,一部分人冲上台,将张辉瓒拖出队列,押往田间。   一名老妇挥动柴刀割开他颈部,鲜血染红了田沟,他的头颅被装进竹笼,用黄旗插上标识,沿赣江水面漂流,负责营救的红军干部赶到现场时,只见到空荡荡的会场和地上的血迹。   几天后,南昌谈判代表刚刚抵达,就在街头买报纸时看到张辉瓒死亡的消息,《江西国民日报》头版登出他的死讯,并成立治丧委员会,代表们意识到交换彻底失败,为避免被捕,连夜逃离南昌,躲藏多日后才回到上海。   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大怒,张辉瓒虽非亲信,但是象征性人物,蒋下令报复,江西各地共产党嫌疑人遭大规模搜捕,南昌监狱原本准备释放的100多名政治犯被电击致昏后装入麻袋抛入赣江。   同时,调集约20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围剿”,苏区局势急转直下,红军原本可以得到的大量补给、释放同志和宣传效果也全部落空。   这场事件对红军内部产生强烈反思,部分领导人认为,即便敌人罪孽深重,也必须依法处理,不能由群众情绪决定政策走向。   随后,《优待俘虏暂行规定》在苏区推广,强调不得私刑,不得虐待,不得侮辱战俘,确保纪律先行,策略优先,红军自此明确建立“缴枪不杀”的制度,收降者可用,不使仇恨压倒政治目标。   张辉瓒的尸首后来在吉安神岗山附近打捞,南京方面将其安葬于长沙岳麓山,并在南昌举行大规模追悼活动,他的死成为国民党宣传中“忠将殉国”的范例,也让后续不少高级军官不再轻易投降。   多年后,长沙政府修复张辉瓒墓,并重新嵌上蒋介石所题的“魂兮归来”石刻,引发外界关注,争议不在张辉瓒一人,而在于那封未能送出的求情信与历史的走向交错之处。   如果当年东固大会控制住了局势,或许苏区能够在最艰难的时候获得一线生机,但历史从不假设,一个人的命运被改变,一场交易未成,一百多条生命随之消逝,一项政策由此诞生,那封信最终没能换来性命,却换来了一道刻进制度的教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一次流产的国共谈判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0 阅读:8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