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23岁俊美状元张孝祥,借宿尼姑庵,偶遇一妙龄女尼。他写诗求爱,反被女尼回敬嘲讽。谁料,多年后,女尼为爱还俗,报告官府,审判的竟是张孝祥。审判结果出人意料。 俗话说,“冤家路窄,不期而遇。” 那一年,少年得志的张孝祥考中状元,文章、书法、策论冠绝群伦,还被御笔钦点为“三绝魁首”。 更令朝野瞩目的是,他不畏权相秦桧炙手可热之势,断然拒绝了秦桧亲信曹泳榜下捉婿的联姻提议,甚至斗胆上书为冤死的岳飞呼号! 这样的铮铮铁骨,不与世俗权贵攀附,使他声名鹊起,却也招致秦桧党羽倾轧,终被远贬为临江小县县令。 赴任途中,人困马乏的他借宿青早石镇外清幽的女贞庵。 万籁俱寂十分,唯独禅房深处的琴声幽咽,牵引着羁旅的内心。 而张孝祥循着声音找了过去,只见一妙龄女尼端坐石凳,素衣襦裙,青丝微拢,轻轻抚琴。 酒意微醺下,兼之眼前人月两清绝之景,这位意气风发的状元郎心头悸动,未及思量礼佛之地的庄重,竟直接挥毫题壁:“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此句虽婉转,却直抒情慕,试探对方的心意。 而对面的这个女尼妙常,出身官宦,因幼年体弱寄养庵中带发修持,饱读诗书,才情不俗,她怎么会不懂对方的意思呢? 她放下琴,神情未见波澜,唯唇边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讥诮。 她不施佛号,亦不斥其孟浪,只取过禅帚,平静而彻底地扫去壁上墨迹。 墨点飞溅,甚至沾染了张孝祥的青衫前襟。 最后,她最留下句,燃香抚琴便是伴侣,怎么敢被俗情相扰? 说完后,就离开了,看都没多看他一眼。 这样一段萍水相逢的情缘,让这位年轻的状元郎心思早已飘到了远方。 而这份冰冷的拒绝,最终成了张孝祥心上的刺痛与敬重。 当他赴任临江,上任之后他励精图治,治河兴学,不阿权贵,铁面办案。 昔日的文采风流被厚重的治政所覆盖,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将那月下剪影与淡漠眼神,仍偶尔掠过心头。 七年之后,张孝祥在临江励精图治,政声渐起。 他不知,当年拒他于千里的女尼妙常,其命运也因他的一段轶闻而悄然转动。 张孝祥与挚友潘必正书信往来中,曾提及女贞庵奇遇。 那拒状元于门外的“冰霜美人”勾起了名臣之子潘必正莫大的好奇与征服欲。 潘必正亦寻机往女贞庵游赏,得见妙常芳容,果然一见倾心。 起初,妙常对他也是冷淡如初。 但是潘必正心思十分细腻,一次偶然得到了妙常的手稿,竟窥见不为人知的深闺心曲。 潘必正由此知晓她内心的苦闷,便开始了更为炽热真挚的追求,体贴入微,终以情动之。 妙常年华正好,又得遇真情,埋藏的凡心彻底苏醒,那青灯古佛的日子再无留恋。 她决意为爱还俗,追随潘必正。 然而,路障森严。 庵中老主持视其为庵中“招牌”,怕妙常走了之后,香火凋零,百般阻挠,甚至幽禁妙常。 潘必正得知后,心急如焚,数次周旋无效,无奈想起临江的好友张孝祥。 此情此景,令张孝祥心下百感交集。 昔日心仪之人,今为挚友倾心且两情相悦,他便想着成全好友。 他胸襟坦荡,无半点私怨,反生钦佩,妙常能冲破樊笼追求本心,勇气可嘉。 于是点出了一条生路,说妙常是潘必正幼年失散、父辈指腹为婚的未婚妻! 依宋律,这是官府应全力维护之纲常伦理! 陈情由潘氏族人执写详实诉状,直呈临江县衙。 此案遂交至张孝祥手上,公堂之上,老主持厉声控诉妙常“背佛破戒”。 潘家则指天誓日,力证其“指腹婚约”及颠沛失散之苦。 关键只在主官如何采信这“迟到的婚书”。 在认出妙常的那一刻,张孝祥心中惊涛骇浪,仿佛穿越七年时光回至月下禅院。 但他深吸一口气,眼神迅速由震动复归清明。 潘、陈二人相视,恍若隔世,退堂时,妙常行至廊下,有意停留。 待旁人散尽,她忽转身朝向尚未离座的张孝祥,轻声道,“当年扫诗,非轻佻视卿,只恐风月误了郎君嶙嶙傲骨。” 张孝祥身躯一震,这句话,解开了埋藏七年的困惑。 妙常并非厌他,而是惜他前程,不欲他以状元之身,为一红尘之念自污名节。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原来这许多年,是他错解了姑娘。 月下旧事终成追忆,公堂新判已铸乾坤。 潘、陈二人历经波折终成眷属,这也算是一段佳话。
南宋时期,23岁俊美状元张孝祥,借宿尼姑庵,偶遇一妙龄女尼。他写诗求爱,反被女尼
梦幻星河缘
2025-07-07 15:29:41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