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于激动,所以马上派人来到了陈锡联家中安慰,谁知陈锡联将军的回话让人肃然起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4月26日,一架从广州飞往桂林的三叉戟客机在飞行途中因天气突变发生事故,飞机撞上桂林阳朔地区的山体,机上112人全部遇难。 这起事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当时最为严重的一次民航空难,遇难者中有一位特殊身份的飞行员,他是副机长陈再文,年仅32岁,是开国上将陈锡联的次子。 陈锡联当时已经67岁,在党和军队系统中德高望重,他自14岁起投身革命,戎马一生,先后参与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战斗,抗战中担任769团团长,在夜袭阳明堡一战中指挥部队炸毁日军飞机二十余架,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声威。 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兵团司令员,为多个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奉命担任炮兵首任司令员,开创了中国现代炮兵的基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当时最年轻的上将之一。 陈锡联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对自己和家人要求极为严格,他从不因自己的地位为子女谋取特权,他的几个子女都在军队系统或国家机关中工作,凭借自身努力成长。 长子陈再强考入哈军工,后来在沈阳军区任职;三子陈再方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女儿陈再红是一名人民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多年。 陈再文是家中第二个孩子,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飞行充满兴趣,成年后报名参军,并通过了严格的飞行员选拔,进入空军系统。 经过多年训练,他技术熟练,多次执行任务,深受部队肯定,1982年,他被临时借调到民航部门担任三叉戟客机的副机长,参与民航航班的飞行工作。 4月26日当天,陈再文与机长陈怀耀从广州起飞,飞往桂林,飞行过程中一切正常,飞机与地面控制保持通信,直到距离桂林不到五十公里,山区突然起雾,能见度极低。 机组请求降低飞行高度至1500米以便安全降落,然而地面批复延迟,等恢复联系时已造成误判,机组误以为可以保持1500米高度继续飞行,在山高雾浓的环境下未能及时避让前方山体,飞机最终撞山解体,机上无人生还。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中央,由于陈再文身份特殊,组织决定尽快派人携医务人员赶往陈锡联家中通报情况,担心老将军年事已高,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陈锡联当时正在北京家中,一直保持锻炼写字的习惯,得知噩耗后,他沉默许久,随后表示理解并冷静接受了儿子牺牲的消息,尽管内心悲痛,他并未要求特殊照顾,也没有提出额外的安置请求。 他强调葬礼应按照普通飞行员标准办理,不允许提高规格,部队原本准备以高级别安排悼念活动,但因其一再坚持,最终追悼仪式低调举行。 事故调查报告确认,这起空难属于人为与天气综合因素导致的飞行误判,机组未能及时修正高度,飞机撞山属不可挽回的突发事件。 空军与民航方面在事故后进行了全面复盘,完善飞行指挥体系和空域管理,吸取教训,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对于陈锡联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家庭打击,早年抗战时期,他的第一任妻子黎芝慧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孩子由他独自照料。 那段日子他白天处理军务,晚上照看孩子,生活十分艰难,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与王璇梅再婚,生活才逐渐安稳下来。 陈锡联一生秉持军人作风,对家庭和国家一视同仁,他将所有子女都教育得独立自强,从不因地位谋私利。 他曾说过,军人本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牺牲都可能发生,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直到去世前,陈锡联都保持简朴作风,从不借用军功谋取待遇,他晚年多次前往红安烈士陵园,看望长眠于此的战友和亲人。 每次面对墓碑,他总是久久无语,静坐良久才缓缓离开,他将儿子的飞行帽珍藏在书房,一直没有搬动,那些不言而喻的情感,他从不诉说,只藏在心底。 1982年这场空难不仅带走了一位年轻飞行员的生命,也让世人再次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气度与操守,陈锡联的反应没有悲声满堂,也没有申诉抗议,而是选择以沉静承担痛苦,以冷静传递信念。 这份沉着背后,是数十年战火磨砺出的坚强,是一个将军对国家责任的理解和担当。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红色家风】第七期·大别山红色家风故事展播之 陈锡联——澎湃新闻
1982年,陈锡联上将的二儿子不幸牺牲,那时的陈锡联已经年近70,中央害怕他会过
如梦菲记
2025-07-07 16:2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