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晚清最赶时髦的老太太,那肯定非慈禧莫属了。她西餐尝过,香水用过,留声机也听过,甚至还成了某些流行词的创始人。直到现在,有个她当年常用的词,咱们平时拍照还总挂在嘴边呢。到底是哪个词呢?一起来看。 慈禧作为晚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地位那是没得说。身边的大臣们为了哄她开心,每年变着法儿送奇珍异宝,不少还是西洋来的新鲜玩意儿。 1888年,李鸿章为了给慈禧祝寿,花大价钱从外国商人手里买了一整套电力设备,本想展示一下先进技术,结果闹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第一次看见电灯亮起来的时候,慈禧脱口而出俩字,没想到这俩字直到今天都是咱们生活里的常用词。 据说当时慈禧的寝殿光线昏暗,李鸿章特意让人把电灯点亮,想让老佛爷体验一下新奇。当灯光“唰”地照亮整个屋子时,慈禧一激动,直接站起来喊了声:“茄子!” 她居然把电灯当成了拍照时要喊的口号,其实慈禧特别爱拍照,现在流传下来的好多老照片都是她的“作品”。要说她这拍照的爱好,还得归功于她最宠爱的德龄公主。 德龄公主曾在西方留学,回国后被慈禧召进宫里当女官。她那套西方生活习惯可没少影响慈禧,尤其是拍照这事。 德龄跟慈禧说,拍照的时候得微笑,还得说“cheese”。可慈禧没学过英语,就把这词音译成了“茄子”,往后每次拍照都这么喊。没想到这口头禅,慢慢成了现在咱们拍照必说的话。 虽说因为电灯闹了笑话,慈禧可没因此排斥这新技术。相反,她觉得电灯用着方便,还挺喜欢,干脆开始推动电灯普及。她直接下令让海军衙门买电灯设备,要求颐和园这些地方的宫殿都得装上。 要知道,那时候的电灯可不是现在这样家家都有的,为了让老佛爷用上现代科技,清朝政府砸了不少白银。光宫里电灯的维修费,每年就得六万两白银。 换算一下,那时候的六万两白银,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150万人民币。这开销可不是小数目,也能看出慈禧日子过得多奢侈。 说到清廷啥时候开始用电灯,历史上说法不一。李鸿章最早提过给慈禧送电灯设备,结果被朝廷里的保守派拦住了,没办成。 真正让慈禧接受电灯的,是她身边的红人大太监李莲英。李莲英知道慈禧拒绝了李鸿章的提议,就来了个“先斩后奏”,偷偷在慈禧寝宫里装上了电灯。 慈禧一看,这灯亮度够,还没油烟,立马来了兴趣。她甚至专门让人设立了电灯公所,在颐和园里装电灯。 从1888年到1907年,不到20年的时间,慈禧让人建了三处电灯公所,花了多少钱可想而知,电灯成了朝廷不小的财政负担。 不过话说回来,慈禧推动电灯普及,压根不是因为热爱科技,纯粹是为了自己享受,她可没考虑过普通老百姓能不能用上。 为了满足自己的奢华生活,她不光在电灯上使劲花钱,甚至把北洋水军的军款都挪去办私人宴会。就连她去世后,陪葬品都值上亿两白银。 她这一辈子挺矛盾的,能接受西洋物件,可在很多方面又顽固守旧。就因为她没进行彻底的改革,清朝才一步步衰败下去,被西方列强欺负,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最后走向灭亡。 再看看现在,电灯早就不是奢侈品了,成了家家户户都有的日用品。百年过去,咱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任人欺负的样子了。 以前咱们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早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了。跟过去比起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过得多幸福啊。#历史##趣史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趣事#
要说晚清最赶时髦的老太太,那肯定非慈禧莫属了。她西餐尝过,香水用过,留声机也听过
历史奇幻角
2025-07-07 18:06: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