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陈士榘抓了一个日军俘虏,谁知路过悬崖时,日军俘虏突然头撞向他腹部,一把抱住他,两人滚下了山崖![666] 11月4日,山西广阳镇公路上,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陈士榘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平型关大捷虽然振奋人心,却因为没有活捉到日军俘虏而遭到质疑。 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曾向林彪提出疑问,歼敌数千,为何连一个活口都没有?这个问题让八路军高层意识到,俘虏不仅是情报来源,更是证明战果的有力证据。 当日下午,日军第20师团辎重队进入八路军伏击圈。陈士榘指挥部队以手榴弹和机枪火力封锁公路,日军车队瞬间陷入火海。 不同于以往的歼灭战,这次八路军战士接到了特殊指令务必活捉俘虏。 战斗尾声,陈士榘发现一名受伤的日军军曹躲在岩石后。这个第20师团的卫生兵见势不妙,用生硬的中文喊着“不杀,投降”。按理说,任务完成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在押送俘虏返回途中,队伍经过一段狭窄的山路。两侧是陡峭的悬崖,脚下是松动的碎石。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那名日军军曹突然暴起反抗,用头猛撞陈士榘的腹部,死死抱住他向悬崖滚去。 警卫员王振彪后来回忆说,两人在陡坡上翻滚了二十多米,幸好被一棵老松树挡住,才没有坠入深谷。 在这生死一瞬间,陈士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用武装带勒住对方脖子,落地时将俘虏压制在身下。 这场惊险的搏斗持续了几分钟,最终以陈士榘成功制服俘虏告终。两人都受了轻伤,但俘虏总算保住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战利品”后来被送往延安,成为八路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情报来源。 更重要的是,这次捉俘行动让八路军总结出宝贵经验。以往战斗中,战士们习惯了“歼灭”思维,很少考虑活捉敌人。广阳一战后,各部队开始专门训练俘虏技巧,快速接近、迅速制服、安全转移。 这套战术在后来的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中屡建奇功。特别是在1938年的长乐村战斗中,八路军不仅歼敌数百,还活捉了十多名日军,其中包括一名少佐军官,为了解日军作战计划提供了关键情报。 被俘的日军经过教育改造,其中一些人加入了在延安成立的反战同盟。 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前线喊话劝降,或参与制作传单,对瓦解日军士气发挥了特殊作用。当然,也有一些顽固分子始终不肯合作。 战后统计,此次伏击共歼敌200余人,缴获汽车数十辆及大量军用物资。 更重要的是,成功俘虏日军的消息传开后,极大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战信心,也让国民党方面对八路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的广阳镇,当年的战场已经变成了和平的田野。那段见证生死搏斗的山路旁,立着一块简朴的纪念碑,记录着这段历史。 每当有人问起那场战斗的意义,当地老人总是说:那是咱八路军第一次活捉鬼子的地方。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广阳伏击战的真正价值。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每一个俘虏都是情报,每一次胜利都是希望。陈士榘和战友们用智慧与勇气,为抗战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 信源: 复兴网——陈士榘亲手抓获日军俘虏 山西日报2021年7月7日《红色广阳的新生》
1937年,陈士榘抓了一个日军俘虏,谁知路过悬崖时,日军俘虏突然头撞向他腹部,一
啸鹰国际评论
2025-07-07 19:39:44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