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无人机一再吃瘪,俄军用上激光武器,再次证明,中国的路走对了
在无人机将战争门槛拉低、让防空系统反复吃瘪的今天,俄罗斯终于不再死磕“导弹打无人机”这套高开低走的老剧本,而是破天荒亮出了激光武器。
6 月底,俄罗斯国防部发布了一段引人注目的视频。画面中,一架乌克兰 FPV 自杀无人机在距离 500 米外被一道光束瞬间点燃,随即起火坠毁。这是俄罗斯首次在战场上公开展示激光武器击落无人机的画面。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技术展示,但结合发布的时间点,或许更像是一次被打醒之后的 “亡羊补牢”。
此前几周,乌军在 “蜘蛛网行动” 中,用蜂群无人机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袭击。这些无人机以精准、高效且几乎无成本的方式,对俄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堪称一场 “屠杀”。
传统的防空系统在面对这种低成本、大规模的无人机袭击时,显得力不从心。导弹打无人机的模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一枚导弹的价格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而无人机的成本可能仅需几百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终于不再死磕 “导弹打无人机” 这套高开低走的老剧本,转而亮出了激光武器。
事实上,俄罗斯在反无人机领域并非毫无准备。早在叙利亚战争期间,俄军就开始重视反无人机作战训练,并在各类军事演习中加入相关课目,初步探索出一系列反无人机战法、战术。
近年来,俄军持续研发新型反无人机武器系统,其中电子战装备是主要发展方向。例如,“巨人” 反无人机系统配备激光系统、无线电对抗装备和 24 管 12 毫米口径火炮,其激光系统模块可摧毁距离 3000 米的无人机。
此外,“佩列斯韦特” 激光系统可对来袭无人机进行灼烧,作战效率据称超过国外同类型武器。
然而,俄罗斯的激光武器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虽然 “寻衅者” 激光系统能够在 5 秒钟摧毁无人机,射程达 5 公里,但激光武器本身存在诸多技术挑战。
例如,激光束容易受到大气环境影响,雨、云、灰尘、风或湍流都能吸收光束并将其散射,从而降低打击精度和射程。
此外,激光武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散热问题也是一大难题,高功率激光武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巨大热量,若不能有效解决,容易导致设备故障甚至损坏。
相比之下,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发展则更为成熟。中国电科出口沙特的 “天穹” 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在一次实战中创下了 21 发 21 中的拦截纪录,成功击落了胡塞武装发射的全部 21 架 “卡赛夫 - 2K” 型无人机,拦截率达到 100%。
该系统采用高能光纤激光器,标准功率 30 千瓦,可在 4 公里以内实现秒级打击,且每次发射仅需消耗几美元的电力,其高性价比让低成本无人机袭击战术在其面前几近破产。
此外,“天穹” 系统还能与传统防空系统无缝联动,构建起一张覆盖低中高空、短中远程的全向防空网络。
中国的激光武器发展并非仅 “天穹” 一家。目前,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已分别推出了 “寂静狩猎者”“光箭”“LW”“OW5” 等多个系列激光武器,形成陆海空全面覆盖、固定与机动平台并存的产品矩阵,全面占据中低空反无人机领域的技术高地。
更关键的是,中国还把这些系统出口到了中东、中亚和非洲等 20 多个国家,并参与多个实战项目,实现了从 “能打” 到 “好卖” 的质变。
俄罗斯此次在战场上使用激光武器,再次证明了中国在反无人机领域的发展路线是正确的。无人机的出现将战争门槛拉低,传统的防空系统在其面前屡屡吃瘪。
所以,俄罗斯的选择或许能给其他国家一些启示:在无人机威胁日益加剧的今天,传统的防空模式已经难以应对,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技术,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激光武器在反无人机领域的应用,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