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就是自己玩砸了!皇太极死时有四大亲王,礼亲王代善压根无意皇位,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旁支,没资格争夺皇位。剩下的就是多尔衮和豪格,就属他俩地位更高。 礼亲王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皇太极的哥哥。他在努尔哈赤时代就位高权重,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但到了皇太极时代,他早就看透了斗争的残酷,心气已经磨平了。皇太极死时,代善年纪也大了,对皇位根本没兴趣。您想啊,这明摆着的两强相争,豪格占着“长子”的名分,手里又握着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论实力不比多尔衮差,可为啥最后把一手好牌打稀烂?关键就坏在他那假模假式的“谦让”上。大臣们推举他继位,他偏要装模作样说“福小德薄”,搁平常这叫谦虚,可在皇位争夺战里,这就是给对手递刀子——多尔衮立马抓住话柄,联合两白旗将领硬顶,两边剑拔弩张,差点火拼起来。 再说豪格这人,打仗是把好手,玩心眼儿却差了多尔衮十万八千里。多尔衮多精啊,知道自己当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干脆退一步拥立皇太极幼子福临,自己当摄政王,既保住实权又堵住了悠悠之口。可豪格呢?明明占着法理优势,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既没果断拉拢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也没管住自己麾下的将领,人家多尔衮都把“曲线掌权”的招儿使出来了,他还在那儿跟“名分压不压得住”较劲呢。说白了,豪格的失败,一半儿是性格里的优柔寡断,一半儿是政治上的天真——他以为皇位靠“名分”就能拿到手,却没看清在权力场上,从来都是“会咬人的狗不叫”,多尔衮那种表面退让、实则布局的狠辣,才是玩转朝堂的真本事。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事儿背后藏着清初皇位继承制度的大问题。努尔哈赤那会儿靠“八和硕贝勒共议”,皇太极改成“推举制”,可到底怎么选、啥标准,压根没个准章程。豪格和多尔衮争得头破血流,本质上还是制度漏洞给了人空子钻。要是早有明确的“父死子继”或者“立嫡立长”规矩,哪至于让俩王爷带着军队在朝堂上干瞪眼?所以啊,豪格玩砸了,既是个人没把握住机会,也是赶上了制度转型期的混乱,您说他是可惜呢,还是活该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乾隆把一张白纸甩到纪晓岚面前,语气不容置疑:“给朕宣读诏书。”满朝大臣都愣住了,
【7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