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

鳄鱼国际说 2025-07-07 22:47:32

印度又抛出个“大项目”,1000亿人民币的高铁订单,邀请中国、日本、德国等国竞标,消息一出,网友直呼:“印度这是想学中国搞基建狂魔?但中国为啥不接?是我们造不出高铁吗?”答案很简单:这哪是“大项目”?分明是“大火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高调宣布要搞个“大项目”——要修一条从孟买到新德里的高铁,全长1500公里,预算1000亿人民币,设计时速360公里。听着是不是挺厉害?于是他们把邀请函发到了中国、日本、德国等一众高铁强国手里,想让谁都来“掺一脚”。 但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在网上好奇:中国高铁全球有名,技术领先,怎么这次不动声色?难道真不敢接这个项目?其实答案很简单,这项目不是不能接,是没必要接。这哪是高铁“大蛋糕”?明明是一个“高风险火坑”。 先说说印度开出的条件:中标企业得先垫付80%的工程款,也就是800亿人民币。更狠的是,除了修高铁,还得无偿转让核心技术,还要培训印度技术人员。 这就有点熟悉的“套路”了——你出钱、出力、出技术,人家啥也不出,还等着把你的东西学过去。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的“高级玩法”吗?就算企业想投钱,也得先掂量下这买卖值不值得。 咱们做生意讲求“公平合作”,不是当“活雷锋”。更别说印度那边做生意,很多时候就跟开“盲盒”似的,谁进去谁头疼。 在印度搞基建项目,首先就得先过“征地”这一关。你可能以为征地是政府说了算?在印度不是这么回事。那里的土地很多是私人拥有的,尤其是在铁路沿线,常常是官僚、土豪握着资源不放手。 政府要征地,他们先低价从老百姓那收了,再高价转卖给国家,层层加码,能拖几年不算稀奇。 印度的项目还有个很大的不确定性——规则随时变。他们有个被业内人吐槽的“招标三不政策”:预算不透明、规则不固定、付款不及时。 比如2023年有个地铁项目,中企报价最低,眼看就要中标,结果印度突然加了个条件:列车用的钢板必须是印度产。 但印度的钢板强度远不如中国标准,根本达不到要求。项目被拖了两年,中企还倒贴了8000万违约金才摆平。 所以你说,这样的合作还怎么放心去做?就像你开饭店对面有人说要入股,一张嘴就让你拿钱、交技术、培训员工,利润还不一定归你,换谁都会犹豫。 如果说现在这些案例还不够,那看看历史上的大坑就知道印度“合作风险”有多高了。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在印度投了20亿美元,建了一座现代化钢铁厂。结果印度政府以“环保不达标”“工人福利不到位”为理由天天罚款,最后直接把厂收归国有。美国企业钱花了,厂没了,连块招牌都没留。 2012年,法国和印度签了78亿欧元的阵风战机合同,原计划3年交付。结果印度一会儿说技术转让不够,一会儿说零件国产化率低,光谈判就谈了8年。交货前还逼法国降价10%。法国高管当时都说,这不是卖飞机,这是“免费做顾问”。 还有中国的案例,2008年,上海电气和印度签了个13亿美元的电厂合同,2015年就建好了,2019年还没结账,最后还是中国政府出面催的才拿回了钱。 这些事情反复说明一个问题:和印度做生意,技术不是问题,信誉才是最大风险。 很多人说,中国是“基建狂魔”,为什么不接?其实不是接不起,是咱们看得太清楚:这个项目风险大、回报低,根本不值得投进去。 你看,2024年印度还想从中国买高铁用的轴承,中车直接说了:先付30%预付款,货到再结清。印度磨了半年,最后还是乖乖照做了。这说明,咱们企业也不傻,早学精了。 中国高铁早就在世界打响了名号,建过高原高铁、跨海通道、海底隧道,高寒地带也能跑得稳当。但再好的技术,遇上不靠谱的合作方,也只是浪费。 中国在印尼建设的雅万高铁就完全不一样。5年就建好通车,已经顺利运营了好几百万乘客,成了当地人出行首选。 这个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培养了一批印尼的本土技术人才。这才是双赢的合作,不是那种“一家出钱、一家耍赖”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也不是不想自己搞高铁。他们造了辆叫“致敬号”的国产列车,跑起来顶多180公里,试运行跑了3小时,空调坏了直接停路上。夏天40多度,乘客坐车像坐蒸笼,后来都说“牛车还更舒服”。 这不是笑话,是现实。高铁不是摆设,不是能跑就算完事的,它背后是系统、标准、维护能力的综合体现。 所以说,印度这个所谓的“千亿大项目”,真不是机会,而是个大坑。不光中国没兴趣,其他国家也都在观望,没人愿意跳进去当“接盘侠”。 不是咱们技术不够,而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愿意陪着不守信用的人玩游戏。今天改合同,明天换规定,后天赖账——这样的生意,不接,才是聪明人。

1 阅读:204

猜你喜欢

鳄鱼国际说

鳄鱼国际说

我的文字,你的故事! 触动心弦的那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