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刘少奇到韶山,在毛主席旧居前迟迟不进:门匾是谁写的? 1961年,刘少奇在湖南湘潭开展工作。 工作间隙,他来到了同在湘潭的韶山,走进了毛泽东主席曾经生活过的老房子所在的地方。 那时候,这座历经风雨的老宅院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 刘少奇站在这块牌子前,看了好一阵子没有立刻进去,他看的是牌子上的字,特别是“故居”这两个字。随后,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老屋门上的匾额,是谁写的? 这事得从头说起。毛泽东家的老屋是在他太爷爷手里买下的地,然后一代代传下来的。 等到了毛泽东父亲手里,加上毛泽东出生在这里,一共三代人都曾住在这个老屋里。 后来因为打仗,毛泽东为了革命,不得不离开家乡。 再后来,他的父母也都过世了,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出去干革命了。 毛家这老房子,实际上就空了挺长时间。中间还被别人租住过一段时间。 房子这东西没人住就坏得快,老屋当时就显得有些破败冷清了。 湖南解放之后,照顾这老屋的事就交给了毛泽东的一位族亲,名叫毛秋月。 日子一长,毛秋月总觉得老屋空着没个名堂,显得不够庄重。 到了1950年左右,湘潭县委有个委员叫毛华的来老屋查看。 趁着这个机会,毛秋月就主动提出来,是不是可以给这老屋挂个门匾?有了匾牌,这地方的意义就不一样了,也能让来参观的人一眼就明白这屋子的份量。 毛华一听,觉得这想法有道理,当场就点头同意了。可是挂匾这事,上面写什么字又成了个难题。 正好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庆祝解放,老百姓举着游行的那种写着“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条幅挺多的。 大家一商量,最后觉得干脆把门匾上的字写成“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吧,又顺口又显尊敬。写这字的人选也很快定了下来,找的是毛泽东早年在韶山的老师毛宇居。 毛宇居老先生是当地有名望的秀才,字写得也好,由他来写再合适不过。毛宇居提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这事儿就定了下来。这块写着伟人称呼的门匾,就这样挂到了毛家老屋的门前。 时间一晃到了1953年。作为远房族叔又一直照看老屋的毛秋月有机会去北京,在毛泽东家里见到了这位已经成为国家领袖的侄子。 多年不见,毛秋月心情十分激动,聊天时当然也忘不了把家乡老屋这几年的事告诉主席。他特别提了门上那块写着“伟大领袖”的匾。 没想到毛泽东听完之后非常明确地说,这上面写的“伟大”两个字可不敢当,得改掉。 他对毛秋月叮嘱,回去后一定要把门匾上“伟大”这些词拿掉。 毛秋月带着主席的要求回到了湘潭。他一回来就赶紧向当地政府汇报了主席的意见。 当时在湘潭县主事的正是后来成为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华国锋。 华国锋非常重视这件事,立刻召集县里的干部们开会,商量这个门匾到底该怎么改。 大家围着这“伟大领袖”几个字琢磨来琢磨去,最后一致觉得可以改成“毛泽东同志故居”。 觉得这个称呼既尊重主席本人不喜浮夸的意愿,又点明了这是他的老家。 这个决定很快得到落实,原来的门匾被换下,“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新牌匾从那时起便悬挂在那里,一直到了1961年刘少奇同志来访时。 刘少奇在1961年看到的,就是那块写着“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牌子。 他之所以在门口站着看了那么久,心里琢磨的正是“故居”二字。 在他看来,“故居”通常是用于称呼那些已经离世的人曾经居住的地方,有纪念和缅怀的意味。 但毛泽东主席当时身体康健,还在领导国家,用“故居”来称呼他的老宅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听起来别扭。 于是,刘少奇提出建议,是不是该把“故居”改成“旧居”?他说“旧居”是指主人过去住过、但现在还健在时的老房子,更贴切一点。他这个观点一提出,当地很快就着手办理了。 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匾额上的字改成了“毛泽东同志旧居”。 这块“旧居”的牌子,在毛家老屋的门上一直挂到了1983年。这一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九十周年。 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为了更长久和准确地标识这个地方,中央决定正式恢复“毛泽东同志故居”的称谓,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 邓小平的字迹苍劲有力,这块新题字的匾额从那时起就一直悬挂在韶山冲的老屋门前。 信息来源: 湘潭市人民政府官网 中国新闻网《毛泽东年谱(1949-1976)》
1961年刘少奇到韶山,在毛主席旧居前迟迟不进:门匾是谁写的? 1961年,刘少
史迹趣闻集
2025-07-08 00:00:43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