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荷兰一艘过时挖泥船;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国外却反而

语蓉聊武器 2025-07-08 10:21:54

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荷兰一艘过时挖泥船;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国外却反而重金向中国购买挖泥船,但商务部只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们只租不卖!" 1966 年的中国,在船舶工业领域还没什么话语权。 那时候,要建天津新港,急需一种能高效挖泥、助力港口成型的设备,也就是挖泥船。 可这东西的技术,那会儿被荷兰、德国这些西方国家攥得死死的,他们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咱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没办法,为了工程能推进,只能咬牙从荷兰买了一艘二手的边耙式耙吸船,花了 170 万英镑,按当时的价值算,相当于 4 吨黄金,这在那个大家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年代,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更憋屈的是,这船买回来,平时坏了要修、要保养,还得请外国专家来,每次都得花不少钱,等于说不仅买船贵,后续的 “伺候” 成本也高得吓人。 这挖泥船到底是个啥宝贝? 简单说,它能在海里挖泥沙,还能把这些泥沙运到指定地方堆起来,时间长了就能造出一片新陆地,不管是建港口还是填海造陆,都少不了它,效率比人一点点挖快太多了。 当时国家发展越来越快,不止天津新港,好多地方都需要挖泥船来疏通航道、扩展土地,对这东西的需求越来越大。 可要是每次都像 1966 年那样,花几吨黄金去买二手货,就算家底再厚也扛不住,而且技术总被别人卡着脖子,心里也不是滋味。 所以,当时就一个念头:必须自己造! 自己造挖泥船,可不是说干就能干成的。 这玩意儿涉及的学问太多了,船舶怎么设计才稳、怎么能精准挖泥、挖上来的泥沙怎么高效输送,还有船上的电路、机器怎么配合,甚至用什么材料才能抗住海水的腐蚀,每一样都得琢磨透。 这些学科加在一起,难度堪比造一艘小型航母,光是想想就让人头疼。 但需求摆在那儿,再难也得啃下这块硬骨头,一群科研人员就这么扎进了这个几乎空白的领域。 这活儿没人干过,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白天黑夜连轴转,一遍遍试验,改了又改。 整整十个月后,还真成了,这艘改出来的船被命名为 “新海象” 号。 别看只是改造,这一步跨出去,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了挖泥船的核心技术到底是咋回事,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了。 有了 “新海象” 号的成功,大家的底气足了不少,研发的脚步也快了起来。 2006 年,中国第一艘完全自己设计、自己造的大型挖泥船 “天狮号” 出来了,这意味着咱们在这个领域,终于从 “只能买” 变成了 “能自己造”。 再往后,技术进步得更快,2010 年,“天鲸号” 下水,当时在亚洲能排第一,在全世界也能排第三,好多外国媒体都盯着它报道,成了名副其实的 “明星船”。 到了 2017 年,更厉害的 “天鲲号” 出现了,这可是代表了中国挖泥船的最高水平。 2019 年,全球最大的非自航式绞吸挖泥船 “新海旭” 号也出发了,去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帮忙搞建设。 这些挖泥船到底有多厉害? 就说 “天鲲号”,长 140 米,宽 27.8 米,最深能挖到水下 35 米,船上的绞刀特别硬,不管是软乎乎的泥沙,还是硬邦邦的岩石,都能绞碎。 它一小时能挖 6000 立方米的泥,啥概念?差不多就是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一米深的坑,挖出来的泥还能通过管子送到 15 公里外的地方。 这些挖出来的淤泥,要是堆成一米见方的墙,能绕地球三圈,你说吓人不吓人。 这么厉害的东西,自然引得不少国家眼馋,纷纷想来买。 但 2017 年的时候,中国商务部就说了,大型挖泥船不能随便卖,要限制出口,所以对外的态度很明确:只租不卖。 因为南海那边,有些岛礁以前被别的国家占了,后来咱们用这些挖泥船,把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这些岛礁扩大了,还建了机场、港口,这对咱们守住自己的领土和海洋权益,太重要了。 要是把这东西卖给那些对咱们领土有想法的国家,让他们用这技术在咱们边上乱搞,那不就等于帮别人对付自己吗? 当然了,我们不想卖给其他人,并不代表不想租出去。 要是别的国家有正经用途,比如想疏通自己国家的河道,或者在自己的海里建岛,咱们可以租给他们用,还能派技术人员过去帮忙。 比如乌克兰的切尔诺莫斯克港,咱们就派了挖泥船去帮忙清淤,活儿干得又快又好,还帮他们省了 150 万美元,人家都挺感谢的。 其实,中国在很多技术上都走过类似的路。 就像盾构机,以前全靠进口,外国卖得死贵,还动不动就限制。 后来咱们自己钻研,攻克了技术难关,现在不仅自己用不完,还能大量出口,价格还实惠,让那些以前垄断的国家没了脾气。 挖泥船也是这样,从当年花 4 吨黄金买二手货,到现在别人求着买咱们都不卖,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一天天熬出来的,是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上去了,才有了这样的底气。 这不仅仅是一艘船的事儿,更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到追赶,再到领先的缩影。

0 阅读: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