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年8月,72岁的杨慎含恨死在一座庙中,灵柩运回新都老家后,家人悲痛欲绝,想到他少年就状元及第,谁知老年竟然如此悲凉,纷纷主张让杨慎身着状元服下葬。但是杨慎的妻子黄娥却极力反对:“升庵必须穿戍卒的衣裳下葬。” 众人都疑惑不已,黄娥仍然坚持己见。 不久后,朝廷派来人来查验灵柩。当看到躺在棺材里一身破衣的杨慎,俨然还是一副流放时期的样子,他们放心地回去复命了。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幸亏黄娥有远见,要不然这场丧事就变成家族的一场大祸了。黄娥的聪明才智让家族避免了灾祸,但更让人敬佩的是她对杨慎几十年如一日的痴情守候。 朝廷官员走后,黄娥放声大哭。回想起这三十余年牛郎织女一般不能团聚的日子,泪如雨下。如今升庵终于回到了故乡,可是却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再也不得相见了。 那些年依靠诗书传情的日子,无论后来杨慎心里是否另有所属,但黄娥的一片痴心从来没有变过,从十几岁到如今,乃至往后余生,直至死亡。 1511年,23岁的杨慎考中状元,授官翰林院编修,年轻有为,名动京城。这一年,黄娥12岁,虽然年纪小,但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很有主见,并且在诗词、歌赋方面颇有造诣。 两个人都出身名门,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当朝首辅,黄娥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平日里就来往密切,或许在杨慎眼中,年幼的黄娥只是一个邻家小妹妹,但是他不知道,黄娥的一片芳心早已经暗暗许给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大哥哥。 只是此时的杨慎已经娶妻生子,黄娥只好把一腔深情都深深地藏在心间,写在诗词里。到了及笄之年,黄娥谢绝了所有的媒人,并且向父亲表明心志,此生非学识渊博之人不嫁。 1519年,杨慎原配妻子因病去世。而黄娥的深情也打动了杨慎,21岁的黄娥终于作为续弦嫁给了杨慎。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两人的婚姻轰动京城。 杨慎和黄娥都文采出众,婚后的日子里两人夫唱妇随,情意绵绵。黄娥那首非常出名的《庭榴》中有这么两句: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她自比柳树,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杨慎的爱恋。 好景不长,1524年,杨慎因为那起著名的“大礼仪”事件,遭到明世宗廷杖。但生性耿直的他依然带领众大臣聚众请愿,竭力抗争,明世宗气愤异常,仅仅十来天的时间里,对杖伤未愈的杨慎再次施以廷杖之刑,几乎死去。 死里逃生的杨慎就这样被明世宗发配到云南。满身是伤,头戴枷锁,黄娥心中悲苦,但依然坚定地收拾行装,陪着丈夫。虽然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但这个曾经的千金小姐从不叫苦,而是细心照料杨慎,并随时提防暗害之人。 船至江陵靠岸,剩下的就是崎岖的山路,升庵不忍心妻子受累,坚持让黄娥乘船顺长江回蜀中。 此后经年,杨慎和黄娥开始了牛郎织女、诗书传情的日子。在艰难困苦之中,他们淡泊明志,互相勉励,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黄娥独自在故乡侍奉双亲,杨慎在云南著书授课,在书法、绘画方面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作品,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才。《大理府志》记载了自杨慎来滇后,云南学子的求学盛况。 杨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和黄娥的感情却经不起岁月的磨砺。1534年,杨慎纳妾周氏,次年生子,1542年,杨慎又纳一妾曹氏,再次得子。老来得子,杨慎分外高兴。 黄娥得知消息,心中悲苦万分,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一片痴情终被负! 但从小饱读诗书的她心胸开阔,虽被辜负,但面对生活仍然乐观、积极向上。这期间,她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曲,一字一词之间不但没有哀怨,反而创作风格不拘一格,时而温婉,时而泼辣,尽显本色。 杨慎逝世后,黄娥接回了杨慎和妾侍生的儿子,尽己所能,用心教导。聪明的才女古来有很多,但是聪明、痴情还拥有大爱心胸的才女,想来非黄娥莫属。 这份忠贞不渝的深深爱恋,分明还是年少时期那份痴心期待;而这份无怨无悔的一腔深情,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
谁懂董宇辉这波操作的含金量!“兰知春序”给盼盼,“长歌有和”归程林,“终南
【2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74
腐儒那时候明明可以掉兵把皇帝拉下马把老太后请出来令立新君.活该穷苦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