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逝世,她最后的呢喃是“李鹏”。
这句简单的嘱托,浓缩了邓颖超与李鹏之间深厚的情谊,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1938年的重庆,战火纷飞,中共南方局驻扎在红岩,生活异常艰辛。周恩来寻访到一位烈士遗孀及其幼子——李鹏。李鹏的父亲,早年中共重要人物李硕勋,于1931年在海口英勇牺牲,留下孤儿寡母颠沛流离。初见李鹏,瘦弱的他眼神中流露出生活的艰辛,邓颖超和周恩来毫不犹豫地将他接到身边,给予他温暖的家。在物资匮乏的红岩,邓颖超悉心照料,李鹏逐渐融入这个家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与安定。
随后,李鹏被送往延安接受系统教育,思想日渐成熟。1948年,周恩来高瞻远瞩,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特别是在电力领域,他决定送李鹏去苏联深造。李鹏在莫斯科潜心学习七年,掌握了扎实的电力工程知识。回国后,他并未直接进入高层机关,而是从东北一家电厂的基层做起,经历了从搬运工具到攀爬电塔的艰辛历程,最终成为电力行业的专家。期间,邓颖超虽然没有过多干涉,却始终关注着他的成长。1976年,周恩来离世,邓颖超身心俱疲。李鹏闻讯赶回北京奔丧,在灵堂,邓颖超虚弱却坚定地嘱咐他:“以后你得多担着点。”这简短的话语,分量沉重,李鹏铭记于心。此后,李鹏的仕途步步高升,1983年成为副总理,参与国家重大决策。邓颖超从未过多言语,却每年春节都托人送去亲手织的围巾和毛袜,表达着对他的关爱与牵挂。
1992年,邓颖超病情加重。7月10日,在北京医院病房,她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模糊。清醒时,她费力地请求护士:“李鹏……叫他来一下。”李鹏当时正在国外访问,未能赶回。当他赶到北京时,邓颖超已无法言语。医生回忆,她最后的声音,便是“李鹏”二字。7月11日,邓颖超与世长辞,享年88岁。在葬礼上,李鹏的悼词简短而真挚:“她给了我一个家,她送我去延安,她最后叫了我的名字。”这饱含深情的言语,道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邓颖超辞世后,李鹏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电力体制改革、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每逢工程开工,他都会翻阅以往资料,那些文件上,还印有邓颖超的签名。他深知,这份事业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是承载着邓颖超和周恩来那一代人的期望。晚年,李鹏撰写回忆录,特意将邓颖超病榻前呼唤他名字的场景单独成章,题为《那一天》。他写道:“她叫我,是在交接火炬。是提醒,不是留恋。” 这句话,既体现了他对邓颖超的理解,也展现了他肩负重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