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香港富商斥巨资建成了虎门大桥,他豪言:“等收回成本30亿,我就把这桥捐给国家!”可谁想到,这桥日均300万过路费,一年超10亿元的收入,面对这巨大的财富,他后悔了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代的珠三角,正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彼时的香港已经是亚洲金融中心之一,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而在广阔的珠江口另一端,广州、东莞、深圳等城市正在努力从传统农业地带向工业和商业中心转型,交通,成了发展的瓶颈,珠江口狮子洋宽阔浩荡,来往两岸只能靠轮渡,遇到雾天、台风,轮渡停航,交通中断,一个香港商人决定改变这一切。 学成归来后,他没有直接接手家族的士公司,而是开始闯荡房地产行业,这个决定在当时不被看好,但他很快用实际成绩给出了回应,他创办的合和实业迅速崛起,开发了多项标志性建筑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和中心,这座大楼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封顶,在当时的香港地产圈成为话题焦点,高速、高效、标准化的施工方式,打破了传统建造周期的观念,也奠定了他“实干派”的身份标签。 在别人还沉醉于商业收益时,他的目光却已经望向更远处,改革开放开启后,他多次前往广东考察,与那些在内地转一圈就离开的香港商人不同,胡应湘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坚持勘察,他看见了机会,也看见了责任,他的第一个动作是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这家五星级酒店不仅填补了当时广州高端接待能力的空白,也成为了外资进入内地的象征之一,酒店建成后,带动了周边商业区的迅速发展。 但胡应湘知道,单靠一座酒店无法真正改变地区格局,他将目光转向交通,他自筹资金,推动建设广深高速公路,这条贯穿珠三角的主干道,最初并不被人看好,修高速,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但他坚持认为:要想富,先修路,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战略眼光,他亲自参与线路测绘,监督施工进度,甚至在烈日下戴着草帽走在工地一线,几年后,广深高速如期通车,成为珠三角经济起飞的关键动脉之一。 如果说广深高速是一条动脉,那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一颗跳动的心脏——虎门大桥,这座大桥的选址在交通最密集、地质最复杂的珠江狮子洋上,水流湍急,航道密集,建设难度远超普通桥梁,他提出项目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观望,桥梁预算从最初的10亿元迅速飙升到30亿元,面对资金缺口,他没有退缩,而是继续追加投资,确保工程不断推进。 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桥梁基础必须扎入江床深处,台风季节频繁来袭,施工进度一再受阻,但胡应湘从不缺席,每一阶段节点,他都亲自到场督导,他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连接南中国未来的一条大动脉,1997年,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虎门大桥贯通珠江两岸,成为当时中国跨度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公路桥之一。 大桥通车后,车流量迅猛增长,每日通行车辆高达十万辆,通行费收入一度达到每日三百万元,这是一座“会印钞票的桥”,然而,胡应湘早在建设初期就曾公开承诺:一旦收回成本,将无偿把大桥交给国家,他的身边人曾担忧这个承诺无法兑现,毕竟三十亿元不是小数目,但他没有动摇,到1999年,建设成本已全部回本,他没有犹豫,亲自前往广州宣布将大桥完全移交给政府管理,不再从中获取任何收益。 这一举动震动了商界,有人佩服他的诚信,也有人质疑他的“傻气”,但胡应湘始终认为,基础设施应服务社会,而不是永远成为资本的提款机,他的决定,使得虎门大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产,而非私人垄断的通道。 他的影响并没有止步于此,事实上,今天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最初的构想者正是他,早在1983年,他就提出了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通道构想,虽然这个宏大的计划最终由其他团队实现,但胡应湘的远见无疑为后来的推进打下了基础,他不仅提出设想,还自掏腰包制作了多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他相信,三地之间的交通一旦打通,对于区域整合和国家战略将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修桥铺路,他还热心公益,非典时期,他第一时间从国外调运医用物资支援内地,汶川地震后,他捐款用于学校重建,他还向自己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捐赠巨额资金,指定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这些行为不像商业操作,更像一种静水流深的情怀。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港珠澳大桥迎来正式通车五周年 大湾区城市群加速互联互通
香港神秘富豪:向美国捐1亿,为大陆捐500亿,却遭李嘉诚“威胁” 香港的富豪
【31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