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你入宫不

瑶星隐雾岚 2025-07-11 03:59:25

一日,40岁李世民传召11岁的徐惠侍寝,可是,她姗姗来迟,李世民质问:“你入宫不久,有什么要事非要现在处理?”面对李世民的怒气,徐惠瞬时间大脑高速运转,她只用了简单的一招,让李世民的面部表情由不满转化为开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徐惠是唐朝贞观年间的一位女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徐孝德曾任果州刺史,母亲姜氏也是名门之后,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她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据说五个月大就能说话,四岁熟读《论语》《诗经》,八岁开始模仿写文章,她的父亲十分欣赏女儿的才华,曾让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写诗,没想到她写出的《拟小山篇》文采飞扬,让父亲大为惊异,这首诗后来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当时正值贞观盛世,李世民正致力于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听说江南有一位年少才女,便将她召入宫中,那一年,徐惠年纪尚小,但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她入宫后被封为“才人”,这是一种低阶妃嫔的称号,但她并不急于争宠,而是整日沉浸在书籍之中,勤于读写,她喜欢独自一人待在藏书阁,翻阅典籍,笔耕不辍,宫中的太监和宫女都知道有一位“书呆子才人”,常常在灯下伏案,手不释卷。 与大多数妃嫔不同,徐惠在宫中并不依靠姿色,而是凭借才华逐渐获得皇帝的赏识,她的诗文常被李世民批阅,语言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常常引发皇帝的赞叹,随着时间推移,李世民渐渐对她另眼相看,她的宫中地位也随之上升,先后被晋封为“婕妤”与“充容”,后者已是九嫔之一,地位仅次于皇后和四夫人。 徐惠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诗文上,她还关心国家政事,当时李世民晚年逐渐沉迷于扩张战争和宫室修缮,多次发动征伐,又大规模兴建宫殿,百姓负担沉重,徐惠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沉默,而是写了一篇名为《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奏疏,劝谏皇帝节制用兵、停止大兴土木,她在疏中引用前朝历史,指出隋炀帝因穷兵黩武而亡国的教训,又结合当前民情,分析战争与工程对百姓的影响,这样的文字语言严谨,情理并重,既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又没有逾越身份分寸。 奏疏递上之后,宫中上下为她捏了一把汗,毕竟后宫妃嫔干预政事并不常见,皇帝是否接受她的意见,谁也无法预测,但李世民阅后并未震怒,反而沉思良久,采纳了部分建议,减缓了部分工程进度,也对出征计划进行了调整,这件事之后,徐惠在皇帝心中的分量更重了,她被视作不仅有文采,更有远见卓识的女子。 徐惠并未因地位日增而自满,她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继续沉浸于典籍之中,在皇帝身边,她时常陪伴左右,讨论诗文典故,也会在李世民批阅奏章之余,为他讲解古人言行、圣贤之道,她并非只是皇帝的宠妃,更像是一位可以与之分享精神世界的知己,在后宫之中,这样的关系极为少见。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徐惠日夜守在内殿,焦虑不安,皇帝驾崩后,她的精神状态迅速恶化,原本体质就不算强健的她,几乎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所有的生气,她开始拒绝进食,也不肯服药,终日以泪洗面,写诗悼念先帝,她的诗中充满了哀思,既有对帝王离世的哀痛,也有对昔日共度时光的怀念。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徐惠在极度悲伤和病痛中离世,年仅二十四岁,她去世后,唐高宗李治追封她为“贤妃”,并按照先帝的旨意,将她安葬于昭陵石室,与李世民长眠一处,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要知道,能够陪葬皇帝陵寝的妃嫔屈指可数,而她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追崇,并非仅因皇帝宠爱,更是因为她的人品与才学。 徐惠的诗文虽不多,但保存下来的数篇作品都展现出她细腻而清澈的笔触,她的语言不繁复,却富有节奏感,常常在简洁中透露出深意,她写得最多的是宫中生活与对李世民的情感,其中既有缠绵的思念,也有理性的观察,这种兼具情感与理智的文字,在那个年代的女诗人中并不多见。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

瑶星隐雾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