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北上,意图追回家族故宅。
五十八岁的杜维善,踏足北京,怀揣着寻回父亲遗留四合院的期盼。这处位于东城区东四轿子胡同的宅院,是杜月笙为第五位妻子孟小冬购置的产业,承载着家族的过往与回忆。眼前的景象与他记忆中的截然不同。昔日雕梁画栋、古木参天的庭院,如今已变成拥挤杂乱的居民院落,数十户人家在此安居乐业,几十年来早已将此处视为自己的家园。
杜维善拿出民国时期的房产证明,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孟小冬的名字,试图以此证明产权。但居民们对此置若罔闻,他们强调现在居住在此地,拥有实际居住权。面对杜维善,有人直接提出巨额赔偿的要求:想要收回房产,必须支付每户数百万的补偿金。这在1991年无疑是天文数字,杜维善无力承担。他试图解释这处房产对家族的意义,但居民们充耳不闻,几十年的居住经历,远比一张泛黄的旧契约更有说服力。
无奈之下,杜维善求助于相关部门。他详细地陈述了自己的情况,希望借助官方的力量解决问题。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态度冷静,解释说此事难以处理。长期的实际居住情况,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居住权,而那张年代久远的房产证明,在当时的政策下,并无实际效力,政府无法强制居民搬迁。
杜维善带着失落的心情离开了,他明白,收回房产的希望渺茫。他的旅程并非一无所获。这段经历让他更加珍视家族的历史和故土的情感。他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与祖国的联系。回到加拿大温哥华后,他继续从事地质工作,同时投身于古钱币收藏。他认为这些古钱币不仅仅是金属制品,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从1991年开始,杜维善陆续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4000多枚丝绸之路沿线的古钱币,其中包括贵霜、萨珊王朝等珍稀文物,并捐赠了200多册外文文献,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他还撰写了《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一书,系统地梳理了丝绸之路上的货币历史。上海博物馆为他设立了办公室,方便他进行研究工作,并授予他白玉兰奖,表彰他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杜维善晚年在温哥华与妻子杜谭氏和女儿杜雅琏平静地生活,但他始终牵挂着上海的童年和北京的胡同。每次回国,他都会漫步在老街巷中,追寻往昔的痕迹。2020年3月7日,他因突发心梗离世,享年八十八岁。他的离去,令古钱币研究领域深感惋惜,但他留下的贡献,将继续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