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登基的汉文帝在村中发现了一件怪事,只见一对母 子被官差拉着,准备去砍头。女子大声哭喊道:“我犯什么罪了,连我五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三代皇帝,生在公元前203年,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妈薄姬出身不高,家里是河南成皋的普通人,压根没啥背景。刘邦忙着打天下,薄姬不受宠,刘恒小时候基本没见过爹,日子过得低调,跟宫里的勾心斗角没啥关系。薄姬本来是魏豹的妾,魏豹输了仗,她才进了刘邦后宫,生下刘恒后,母子俩地位低得不行,几乎没人搭理。 公元前196年,刘恒才8岁,就被封为代王,去了晋阳那块偏远地儿。代地挨着匈奴,日子不好过,可刘恒硬是靠着稳当的性子,把地方治理得挺像样。他修城墙、搞农业,还安抚老百姓,攒下了不少治国的本事。15年下来,他娶了窦氏,生了几个孩子,包括后来的汉景帝刘启。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了,吕氏家族乱搞一通,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大臣周勃和陈平看不下去,联手把吕氏收拾了,决定请刘恒来当皇帝。那时候汉朝刚打完仗,又被吕氏折腾,国库空得叮当响,老百姓苦不堪言。刘恒听说自己被选上,先是愣了愣,还让人算了一卦,得了个“大横”的好兆头,才带着人从晋阳赶到长安登基。那年他23岁,年轻得很,可心思却老成。 刘恒当皇帝后,没急着耍威风,而是踏踏实实搞“与民休息”。他把税减了,砍掉一些酷刑,鼓励种地,想让国家缓口气。他在位24年,跟汉景帝一块儿弄出了“文景之治”。对外,他靠和亲稳住匈奴,用外交摆平南越,脑子清楚得很。 刘恒刚当上皇帝没多久,就跑去村里私访,想看看老百姓过得咋样。那天他走到一个偏僻地方,正琢磨着问问庄稼的事儿,就撞见一件怪事:两个官差押着一对母子要去砍头。那女子衣裳破破烂烂,手被绳子绑着,怀里还抱着个五岁的小男孩,瘦得皮包骨头。女子喊着自己没犯啥罪,咋连孩子也得跟着死,听得人心里直发毛。 官差说,这女人跟樊伉沾亲带故,而樊伉又跟吕氏有点关系。吕氏前阵子被灭了,按“连坐法”,一家老小都得跟着遭殃,哪怕这女人跟吕氏八竿子打不着,也跑不掉。女子哭着说,她不过是樊伉一个远房亲戚,吕氏当权时根本不认她这门穷亲,现在倒要她和孩子一块儿送命,太没天理了。 刘恒听了,脸都沉下来了。他知道这连坐法是秦朝传下来的,专门株连无辜,狠得不行。那一刻,他心里估计翻江倒海:这法律咋能这么不讲理?第二天上朝,他直接把这事儿摆到桌上,问大臣们: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就因为跟吕氏有点远亲,就得砍头,这算啥律法?有的大臣还嘴硬,说这是老规矩,改不了。刘恒不吃这套,反问:要是真按连坐算,吕后当年跟刘氏联姻,我跟吕氏也算亲戚,你们谁敢动我?这法子荒唐透顶,留着干啥? 大臣们被问得哑口无言。刘恒当场拍板,让陈平和周勃改律法,把连坐法废了。从此,只罚犯事的人,不牵连无辜亲戚。这一下,朝野都震了,汉朝的法律也多了点人味儿。 废了连坐法只是个开头,刘恒心里装着老百姓,没停下干实事。他下令每百户人家发一头牛,帮着种地,还让地方官给老弱病残送粮食和布,确保没人饿死。有回一个县令送米给老农,老农接过米袋子,手抖得厉害,说:皇帝这么仁厚,咱老百姓有福了,真是头一回见。 刘恒自己也抠得很,穿的衣服都是粗布做的。有次宫里人想换殿里的纱幔,他直接发火:换一回纱幔得花多少丝绢?全国都换得多少钱?老百姓还饿着肚子呢,哪能这么糟蹋!他让人把纱幔送去织室,不许再换。还有一回,他看窦皇后裙子太长,亲手剪掉多余的布,警告后宫别铺张。 他治下,汉朝慢慢缓过劲来。减税、撤关卡、放开山泽禁令,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人口多了,国库也满起来。他跟汉景帝一块儿,把“文景之治”搞得红红火火。军事上,他靠和亲对付匈奴,用外交平南越,省了不少力气。 公元前157年6月,刘恒在未央宫病死了,才46岁,葬在霸陵,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他在位24年,没啥大错,留下的全是好名声。汉朝在他手里打下基础,后来的繁荣全靠他这仁厚劲儿铺路。 那对差点被砍头的母子,算是撞了大运。连坐法废了,他们保住命不说,也让刘恒看清了老百姓的苦。这事儿不大,却改了汉朝的路子,值了。
公元前180年,临死的吕后担心吕家被灭门,警告两个侄子说:“我死之后,你们千万不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