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败后,美国报社采访麦克阿瑟,问他对上甘岭印象最深的人,没想到他破口大骂:“高守余就是个杀人魔王!他绝对跟美国有仇!” 说起上甘岭,中国人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血战”两个字。那是一场打到最后连山都塌了的战斗。地表被削低了两米,尸体能铺满山坡。能在这种战争里活下来,已经是奇迹。更别说一个人扛住六次敌军冲锋的,那就不是“战士”能形容的了。得说一句:他不是神,但比神还顽强。 高守余就是那样一个人。 1952年11月12日,朝鲜的冬天已经让人打着哆嗦,空气里混着炸药味和血腥气。他所在的连队坚守的是上甘岭的六号阵地。这块地方,是全战役里最容易被突破的一环,敌人打得最猛。连队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不是“带领全连奋战”,是“他一个人”。这是官方材料记载的,不是后人口口相传的英雄化叙事。 敌人是谁?韩国第二师,配合美军炮火。那一天,他们对六号阵地发起了整整六次冲锋。换作常人,能撑住一次已经是拼了命。可高守余,愣是靠着自己一个人,把敌人打了下去六次。 四个小时,他没后援,没补给。他手里有什么?冲锋枪、手榴弹、爆破筒,还有战友牺牲后留下的弹药。他甚至没时间悲伤,子弹一响,立刻投入下一轮战斗。他没吃饭,只靠口袋里那几颗糖撑着。他可能从未想过自己能活下来,但也从没想过要退。 后来统计,他在那一天打死了120多个敌人。这是什么概念?一个普通班的兵力是9到12人,相当于他一个人干掉了一个加强连。他不是“屠杀”,他是生死搏斗中一点点逼敌人后退。 这事被美联社的前线记者拍到,他们的原话是:“一个中国士兵站起身,向我方投掷手榴弹,他几乎凭一人之力击退了我们的冲锋。”这不是来自中国宣传,而是对手的实录。 于是,一夜之间,中国战场上的“孤胆英雄”,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恶魔”。 有人可能会问:这不是表扬吗?干嘛麦克阿瑟破口大骂? 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耻辱。 上甘岭战役,是美军战略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他们本来想借助优势炮火,一举突破志愿军防线,甚至通过朝鲜半岛南部直捣中国东北边境,迫使中方在谈判桌上让步。结果呢?上甘岭守住了。而且不止守住,还打得他们颜面扫地。 范弗里特是美第八集团军司令,那阵子最喜欢说一句话:“我要在山头留下连成片的炮弹坑。”他以为靠火力压制就能拿下阵地。可是上甘岭战役打完,连美国自己的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特都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里讽刺说:“那次‘摊牌行动’,摊的是美军自己的脸面。” 一个连队打没了,最后一个人顶住六次冲锋,还打死了一百多名敌人,这怎么能让自诩为“世界最强军队”的美国人接受?他们当然不服,所以选择把高守余妖魔化。不能承认失败,就把对手说成“魔王”。 高守余回国以后,国家给了他一等功、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朝鲜还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更重要的是,志愿军总部给了他“孤胆英雄”的评价。这不是那种“宣传用词”,是实打实的表彰。 而他本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个兵,该打就打。”他从不吹自己,也不提自己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功绩,都是别人帮他记下来的。 有人说,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不是能发射多少导弹,而是能培养出多少高守余这样的人。我非常认同这句话。高守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志愿军士兵的缩影。只是他运气好,活了下来,把故事讲给我们听。 其实,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伤亡人数非常大。有的连队全员阵亡,有的连队坚守十几天,换防的时候只剩两三人。敌人甚至用燃烧弹、毒气弹对我们阵地进行攻击。据资料显示,整个战役我军歼敌2.5万人,而我们也付出了几千人的代价。 你说这是不是人间炼狱?肯定是。但就是在这样的地狱中,才锤炼出了高守余。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愿意打仗。但有时候你不打仗,别人就要你命。那时候的中国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工业、交通都没恢复元气。可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兵了,因为不能让美军打到鸭绿江边。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战后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用这种打法,二十年我们也到不了鸭绿江。”这是他们的失败宣言。不是中国赢得漂亮,是美国被迫认清了现实。 所以回到标题里,麦克阿瑟为什么那么愤怒?为什么会骂出“高守余就是个杀人魔王”?不是因为他真相信对方是“恶魔”,而是因为这场仗从头到尾打碎了他们的自信。 他们原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可在中国士兵面前,一次又一次被打回原形。高守余,是他们记忆里最刺眼的那个点。他的存在,是无法抹去的耻辱。 美国人骂他是“杀人魔王”?那是他们怕了,是真服了。历史不能篡改,这一战,他们败了。
美国战败后,美国报社采访麦克阿瑟,问他对上甘岭印象最深的人,没想到他破口大骂:“
原上花绽放
2025-07-11 20:35: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