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4年坤宁宫,22岁赫舍里,指尖刚触到婴儿的脸,身体就冷了。谁料,康熙不死心,竟在探过鼻息后,一把推开御医,死死搂住妻子,可一切都晚了,她身体早轻得像一捧春雪。 赫舍里氏,她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她生在赫赫有名的赫舍里家,这家族出过大官,祖父索尼在朝中有很高的地位,是辅佐康熙登基的功臣。父亲噶布喇,做过领侍卫内大臣。 可这样的出身也未必就能决定她一生顺遂。赫舍里其实不是家中正统的嫡女,而是庶女。古代讲究“嫡庶有别”,在大家族里,庶出的孩子往往要比嫡出的低一头。她小时候在家也没少受冷眼,平时做事比谁都仔细,就是怕出错惹祸上身。可命运有时候就爱开玩笑,偏偏挑中了她进宫做了皇后。这事,外人觉得是一步登天,她自己心里却清楚,进宫是“被选”的,不是“自愿”的,背后是家族和朝廷的利益交换。 那年康熙才十二岁,还只是个孩子。成婚的时候,赫舍里比他还大一岁,婚礼排场再大,说到底也是两位少年在长辈的安排下被推上了高位。新婚头一晚,她躺在宽大的龙床上,看着红烛烧尽,心里却一阵阵发冷。身边的丈夫不是自己选择的,外面的宫门一关,往后就是新的人生了。 康熙对这桩婚事其实也没多少兴趣。谁愿意让婚姻成了祖母和重臣手里的“棋子”?宫里的气氛,总让人喘不过气。康熙的成长路上,压力从来没断过。他必须在众多辅臣中生存,防备权臣鳌拜,外有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掌控大局,内还有众多亲戚、官员时刻关注着他的每一步。他要在这些人中间学会“做人”,而赫舍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他身边最早的知己。 新婚之初,两人关系说不上多亲近。康熙时常忙于国事,赫舍里就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情。她不争宠,也不多嘴。后宫里的事多、琐碎,她都一一过问,宫中上下,无论是大事小情,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知道,自己身为皇后,表面风光,实际上步步惊心。 日子慢慢过,坤宁宫里没有热闹喧嚣,更多的是沉静和忍让。康熙刚坐稳龙椅时,宫里、朝里都不消停。鳌拜势大,朝中斗争不断,小夫妻俩真正能坐下来好好说话的时候,其实并不多。 可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两人逐渐生出了信任和默契。赫舍里心里明白,宫里的女人很多,但只有她才能与康熙共同面对这些风雨。她没想着做什么大事,只希望能把身边的小日子过好,让皇帝不至于在朝堂争斗后,回家还要看一张冷脸。 也就是在这样的朴实、坚韧中,赫舍里把自己的角色演得很稳。当后宫争宠、权谋暗流涌动时,她选择了用勤俭、持家、低调来对待每一天。宫里花钱都得她点头,开支多少,她说了算。那几年,宫里的账本少了不少无用的花销,康熙有时还夸她是“贤内助”。后宫的女人,看起来风光,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 转眼到了1674年,赫舍里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第一个孩子承祜,是康熙最喜欢的嫡长子,可惜年纪小小便病逝。那一次,夫妻俩的心都跟着塌了一块,赫舍里长时间消沉,康熙也是愁容满面。失去孩子的伤痛,不是谁都能懂的。承祜去世之后,赫舍里很长时间都闷闷不乐。康熙见了心疼,可做皇帝的,太多事得憋在心里。 这一年,赫舍里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整个宫里都盼着她能顺利生产。产房门口,宫人们来来往往,气氛紧张得让人透不过气。宫里的接生嬷嬷、太医、内侍都在忙活。康熙站在门外,来回踱步,手心里全是汗。生皇子的事,不只是家里的事,更是国之大事。 终于,在一片紧张忙乱中,婴儿的哭声打破了死寂。康熙一把抱起这个刚出生的小儿子,激动得几乎掉了眼泪。可还没等喜悦蔓延开来,屋里突然传来异样的骚动。赫舍里的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嘴唇几乎没有血色。她努力睁开眼睛,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婴儿温热的小脸,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可还没等多看一眼,手就无力地垂了下去。 康熙见状,脸色大变,冲上前探她鼻息。御医早就慌了,抢救的人全被他一把推开。他死死抱着妻子,喉咙里发不出声音。屋里的气氛,瞬间从欢喜变成了绝望。 这场生死交错来的太突然。康熙不肯相信,年纪轻轻的妻子,就这么走了。谁都没想到,宫里刚添新丁,转眼就要举哀。 从这天起,坤宁宫的灯火暗了下来。康熙下令停朝五日,亲自守在妻子的灵前。宫里上上下下,都沉浸在一片哀伤中。赫舍里的离世,对康熙来说,不只是一场丧妻之痛,更像是人生中一道永远愈合不了的伤疤。 过去宫里人看赫舍里温顺低调,总觉得她没什么“手腕”,可康熙却知道,正是这样的性子,才给了他最大的安慰。朝中有多少风雨,后宫有多少暗斗,只有赫舍里,能让他在喧嚣中有一份安静。 赫舍里去世那年,才22岁。她一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把后宫的日子过得清清楚楚、安安稳稳。普通人家操持一桌年夜饭不容易,她要管的是整个紫禁城。可惜命运没有给她多一点时间。 赫舍里去世后,康熙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外人看,皇帝是天底下最风光的人,可有些痛,只有自己知道。 康熙对赫舍里的怀念,不是一阵风就能吹散的。她的梓宫安放在城北的巩华城。那几年,不管国事多忙,康熙总会抽空前往,亲自祭拜。
嘉庆熬乾隆的策略其实很棒,只要乾隆活着一天,他就对乾隆言听计从。因为毕竟乾隆快9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