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狱医刘石人到女牢诊病,一个女犯突然摔倒在地,刘石人下意识地去扶她,下一秒却愣住了,因为对方竟塞给他一个纸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8年的重庆渣滓洞监狱,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压抑。刘石人提着药箱穿过阴暗的走廊,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作为狱医,他早已习惯监狱里特有的气味,汗臭、霉味和若有若无的血腥气混合在一起,像一层看不见的网笼罩着每个人。 女牢房的门轴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刘石人刚跨进门槛,就看见十几个女犯人齐刷刷抬头。她们的眼神像受惊的鸟,警惕而敏感。 角落里传来压抑的咳嗽声,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苍白的脸上泛着不正常的潮红。 "胡其芬!出来看病!"看守粗鲁地踢了下铁栅栏,一个戴眼镜的短发女子缓缓起身,她走路时微微跛脚,据说是在审讯时被打伤的。 当两人距离只剩半步时,胡其芬突然踉跄着向前扑倒。 刘石人本能地伸手去扶,突然感到掌心被塞进个纸团,硬硬的边缘硌得他生疼。 纸团在刘石人白大褂口袋里烫得像块炭,他强作镇定地完成诊疗,开药时钢笔尖在处方笺上戳出好几个洞。 回到医务室反锁房门,他展开那张被汗水浸得发软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几行小字:"狱中同志准备暴动,急需外界接应,11月27日看守换岗时行动,盼游击队在外策应。" 这张字条让刘石人整夜未眠,他想起上周给男牢送药时,看见几个政治犯的手指关节全是紫黑色的冻疮。 窗外的探照灯扫过医务室窗户,把铁栅栏的影子投在他颤抖的手上。 三天后,这张字条通过秘密渠道传到重庆地下党负责人手中。 时任川东临委书记的王璞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游击队在歌乐山一带的活动突然频繁起来。 11月中旬,狱中地下党用指甲在墙壁上刻出日历,有人把节省下来的窝头藏在床板下当干粮,女同志们偷偷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来缠在铁镣上减轻声响。 11月27日傍晚,敌人突然提前开始屠杀,当游击队员赶到渣滓洞时,胡其芬与两百多名革命者在黎明前倒下,那张用生命传递的纸条成为他们最后的呐喊。 七十年后,我们在红岩革命历史档案馆的玻璃展柜前驻足,泛黄的纸条上铅笔字迹依然清晰,边缘还留着当年刘石人揉皱的折痕。 解说员说胡其芬毕业于复旦大学,会四国语言,在狱中教同志们用英文唱《国际歌》。 那张穿越铁窗的纸条不仅承载着求生的渴望,更闪耀着理想主义者最纯粹的光芒,明知希望渺茫,仍要为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在渣滓洞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位游客写道:"你们当年想看的未来,我们替你们看见了。" 今天的歌乐山郁郁葱葱,当年染血的岗哨成了蒲公英生长的地方。 那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二十多岁,但他们传递的信念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过时光的长河,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 【官方信源】 新华社《红岩精神: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2021年6月28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渣滓洞烈士胡其芬:用生命传递最后情报》(2019年11月27日)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官网《狱中斗争档案选辑》(2020年4月5日)
1948年,狱医刘石人到女牢诊病,一个女犯突然摔倒在地,刘石人下意识地去扶她,下
猫猫背茹茹
2025-07-12 14:03: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