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三大问题可能是心梗征兆,正确急救处理,一定要引起重视! 凌晨三点,家住北京的张阿姨突然被一阵胸口的剧痛惊醒,出了一身冷汗,以为是胃病犯了,硬撑着没叫醒家人。两个小时后,她被紧急送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心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近年来,35岁到50岁之间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梗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名字,而是它来得太快、太突然,一旦错过黄金救治时间,死亡率极高。 很多人误以为心梗发作前一定会胸痛,有些“沉默”的信号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征兆。 第一种表现,是胸口闷、不适,却不是剧痛。很多患者会觉得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喘不上气,但疼痛感并不明显。这种“闷”有时候会放射到左肩、左臂,甚至是下巴。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这类非典型症状在女性和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极易被误判成疲劳、焦虑或胃病。 第二种,是突如其来的大汗淋漓。不是天气热,也没有剧烈运动,却突然出汗出得像洗了个澡一样。医学上称之为“冷汗”,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提示心脏正在遭受严重缺血。有个真实病例,患者在办公室开会时突然冒汗,脸色发白,几分钟后倒地,幸好同事反应快,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才捡回一条命。 第三种,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很多人以为自己是吃坏了肚子,吃点胃药就算了。但其实心肌梗死引起的下壁缺血,恰恰会刺激到胃部神经,引发类似胃病的症状。特别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如果在饭后突然恶心呕吐,一定要提高警惕。 如果怀疑是心梗,千万不要指望“忍一忍就过去了”。真正的急救原则是“快”——立刻拨打120,不要自己开车去医院,更不要等着症状缓解。把病人安置在平躺或半坐姿势,保持安静。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可以让患者含服一片,帮助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脏负担。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点,很多人一听“心梗”,就想到了中风或癫痫,以为要给患者掐人中、灌水、拍背,这些做法其实非常危险。心梗是心脏供血突然中断,而不是呼吸道问题。错误的急救方式,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从中医角度看,心梗属“胸痹”、“心痛”范畴,病因多与气滞、血瘀、痰阻有关。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年老体虚皆可导致心脉瘀阻。临床上,心梗前常有“胸闷如窒、背痛如锥、心悸不安”等表现。中医调养强调“通则不痛”,疏通心脉是关键。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桂枝甘草汤等,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养心护心,中医讲究“未病先防”。现代人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建议大家学会调节心情。每天晚上泡脚十分钟,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有助于活血通络、改善微循环。饮食上,少吃油腻辛辣,多吃些山楂、莲子、百合这类养心安神的食材。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很多心梗发作是在清晨。因为清晨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是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段。早起不要猛地起身,最好在床上先躺几分钟,缓慢翻身,再慢慢起床。这个小动作,对中老年人尤其重要。 心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和掉以轻心。那三大征兆——胸闷、大汗、胃部不适——都是身体在拼命“报警”,别再当成小毛病忽视了。 记住一句话:心梗来临,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分警觉,就可能多一线生机。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新冠疫情过后,很多突然去世的人都是50岁左
【110评论】【243点赞】